今年2月初,河南兩家駐京聯絡處聯合購買了777瓶價值66萬余元的“貴州茅臺酒”。發現酒味不對后,他們將銷售假酒的人員舉報到工商部門。經初步調查,北京市西城工商分局確認這批茅臺酒為假酒,并聯合警方拘捕3名涉嫌銷售假茅臺酒的人員。
“酒味不對”查出了假酒案,一次性買了如此之多的名酒,兩家政府駐京辦的出手夠闊綽,應該說,喝出假酒的駐京辦也“味不對”。
其實,政府駐京辦早已為公眾所詬病。從開辦飯店、賓館,服務地方官員,到“跑部錢進”,亦官亦商,各地駐外辦功能逐漸錯位,甚至異化,亂相之下駐外辦究竟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河南兩家駐京辦批量購買名酒用于接待,可略見一斑。
央視報道說,目前在北京,各種駐京機構要超過1萬家,有關專家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駐京辦每年的經費保守地按100萬元計算,所有駐京辦每年需要的全部經費就在100億元以上。如此巨大的消耗,消費的自然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錢。
異化的駐京辦早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近來,濰坊市撤銷了11家駐外辦事處,縮減駐外機構,節省政府開支,引起輿論一片叫好聲。那么,喝出假酒案能否成為駐京辦的“最后的晚餐”,值得期待。依筆者看,應該讓利益鏈斬不斷、理還亂的各地政府駐京辦撤銷,之后讓審計紀監部門及時跟進,看看他們用了多少財政和企業的錢,有沒有摟到個人身上去,給民眾一個交待。 (梁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