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在最新發布的一期《中國經濟季報》中認為,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共同推動下,中國今年的GDP預計將增長7.2%,這比兩個月前的預測上調了0.7個百分點。世行對中國經濟的樂觀預測也感染了國內的一些研究機構和學者,他們認為,在大規模擴張性政策的刺激下,中國經濟已經轉暖并進入V型復蘇階段。
對于分析和判斷我國經濟是否進入復蘇階段,筆者認為必須認真而又全面地分析和把握當前的宏觀和微觀重要經濟指標以及這些指標未來幾個季度的運行發展趨勢,而不能根據某些指標和現象就輕易地得出經濟已經開始復蘇的結論。
從今年前5個月的經濟運行情況來看,我國經濟增長基本完成觸底并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主要表現為投資快速增長,消費持續旺盛,工業生產持續轉好,貨幣信貸快速增長;而且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持續上升,企業生產和出口訂單增加,庫存減少,企業家信心增強,資本市場轉暖等多個方面。但是也有一些指標運行依然偏冷,有的甚至還在繼續惡化;比如CPI和PPI雙雙呈明顯繼續下降趨勢,進出口貿易降幅再次擴大,企業開工率不足,利潤率下降,失業率上升,消費者信心降低,居民收入預期下降等。
冷暖不均的經濟指標清楚地表明,當前的中國經濟雖然底部已經企穩并且出現了轉好的發展趨勢,但是經濟增長的基礎仍然不夠穩固,宏觀和微觀方面都不具備支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以下幾個因素決定了我國經濟真正實現復蘇并重新進入持續高增長階段尚需時日。
經濟結構的調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為了減少國際經濟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和沖擊,去年8月以來,國家及時地制定了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的政策措施并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外需拉動由來已久,經濟由內外失衡到再平衡是一個比較漫長的調整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