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孫夏力 本報記者 劉世昕
“說翻天覆地,一點兒都不夸張。”這是山西省陽曲縣高村鄉辛莊村村委會主任趙鳳和對免除農業稅前后變化的形容。 最讓趙鳳和感慨的是村干部和群眾關系的變化。“以前是挨家挨戶追著要錢,現在是張羅著給農民送錢,這關系能一樣嗎?”
他說:“過去老百姓看見我們,拉長了臉躲著走。現在呢,每次去走訪,村民都硬要留我們吃飯。”
以前,村里開大會,參加的村民通常不到全村三分之一。“村里的大喇叭廣播多少次都沒用,誰都不敢來,生怕向他們要錢。”
“那時,向農民收的錢有農業稅、村提留、鄉統籌等等,名目很多。我們村干部主要的工作就是催糧催款。有的農民病了、孩子上中學了,交不起錢,我們也得天天去催,弄得雞飛狗跳,四鄰不安。”趙鳳和的話語中透著無奈,“為了要錢,我們得罪了不少村民。村民交不上錢,或者有錢不愿意交,雙方都有怨氣。”
因為要錢招致村民怨恨,趙鳳和曾遭到報復。“我家里的窗戶晚上經常讓人用石頭砸破,家里的大門甚至還被人澆上汽油燒過兩次。”
“不過這都是過去的事啦!”趙鳳和說,那些曾經打架鬧事的村民,現在轉變得最明顯。“村里開會數他們來得早,蓋房子、鋪路這些義務勞動,他們也都是最賣力的。”
這一切改變,都源于中央取消農業稅的決定。這個中國最古老的稅種,按農民的說法,“打從秦始皇他祖奶奶那時候就開始收”,于2004年開始終結。這年3月,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5年內取消農業稅”。
不再從農業中抽取積累,反過來國家還要對農業進行補貼,實際上也標志著中國工業化初級階段的完成。
同年4月,太原市政府就決定免除全部農業稅。“剛聽到這個消息時,覺得肯定不可能。種地交‘皇糧’,這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真的能不交?”后來政策真的下來了,趙鳳和心頭一下子豁亮起來。
2004年5月,地里下種之后,趙鳳和在村民大會上正式向村民宣布了取消農業稅的決定。“我還沒說完,全體村民就開始鼓掌叫好。”
一開始,很多村民還覺得就是說說而已,祖祖輩輩都在交“皇糧”,咋就突然不交了?這可是開天辟地以來都沒有的事兒。
2004年10月,村民的疑慮被徹底打消了。那個月里,辛莊村的村民拿到了第一筆國家糧食直補款。當時的場面讓趙鳳和至今難以忘懷:“不能用語言形容,大家都太高興了,太激動了。”
免稅最直接的效果體現在農民的收入上。2004年,辛莊村人均年收入1900元,到2008年,人均年收入增加到3900元。“一方面不用交稅了,另一方面政府還給補貼,再加上科技種田,收入很快就上去了。”
卸下了收錢這一重負,村干部可以一心一意謀發展了。“原先全村的工作重心就是收錢,很少去籌劃村里的建設和發展。一是沒有精力,二是沒有信心。干群關系那么緊張,誰還有心思談發展?現在不用收錢了,村民態度變好了,我們就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新農村建設上。”
2004年,村委會出資給全體村民上了合作醫療保險。
2006年,村里投資200多萬元,將原先的危房校舍改建為寄宿制學校。
2006年,辛莊村在全縣率先建起安全供水站,免費向村民提供自來水。
2008年,村里免費對全村7000多畝耕地進行秋耕。
2009年,硬化了村里的4公里土路……
“不是我只夸自己村。我也去其他村考察過,變化都特別大。還是政策制定的好。”趙鳳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