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縣名單是如何出爐的
——專訪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
相關鏈接:2009全國百強縣排名名單(專題)
2009全國百強縣排名名單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是對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大檢閱。此次共排出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什么是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百強縣名單是如何出爐的,為此長沙晚報記者昨(26)日專訪了負責此次排名的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
全國2001個縣域經濟單位參與競爭
記者:此次共有多少家全國縣域經濟單位參與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排名?
劉福剛:參加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縣域經濟單位不包括縣級市轄區,共有2001個(2008年底),其中縣級市367個、縣1462個、自治縣117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2個、林區1個。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強縣包括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西部百強縣、中部百強縣和東北十強縣,共有310個。
百強占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的10.84%
記者: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總量規模在全國經濟中格局怎樣?
劉福剛: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總量規模是:數量占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的10.84%;縣域總面積約108.61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1.31%;人口約為22047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6.60%;地區生產總值約為67638億,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2.5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約為3500億,占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12.22%。全國縣域經濟強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3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65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14680元,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
基本競爭力采用核心數據進行評價
記者: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評價從哪幾個方面進行?
劉福剛: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開始于2000年,現已完成九屆。采用縣域經濟公開性、綜合性、可比性、客觀可行性的核心數據進行評價。評價的特點是“公開、客觀、可比”,評價堅持的原則是“三不原則”(不收費、不發證、不授牌)。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在有關單位和專家學者的支持下,以公開資料為基礎,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得以完成。
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評價是從“城鄉、區域統籌”、“強縣富民一致性”和“科學發展環境”等三方面來開展的。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結合城市群和區域發展一體化規律,進行“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研究。就是在某一區域內,地理位置相連、經濟總量或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相當、經濟發展方式相近的幾個經濟強縣組成的集合。“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是以“居民收入水平”為基礎,結合消費、儲蓄、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等方面來開展反映富裕程度的測評工作。相對富裕程度為全國的區域統籌發展工作提供參照尺度。(記者周小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