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勤奮工作,她得到了上司的口頭許諾。然而到了最后應聘階段,她并未得到任何職位。最后入圍的是3個來自于三本院校的“空降兵”。上司悄悄透露,“都是本城有錢人的孩子,報社拉廣告得靠他們的資源。”
杜涓涓并未氣餒,但一次在公交車上看到電視里播放的廣告時,還是心有戚戚焉。廣告里,一只灰不溜秋的小袋鼠望著大象,喃喃自語:“他們有的是背景,我有的是背影兒。”
3個月之后,她通過筆試、面試,得到了在寧波某報社的實習機會。“之前的實習經歷對我的幫助很大。”采訪、寫作,杜涓涓上手很快。此外,在原來報社實習積累的人脈也對她有很大的幫助。
如今,報社里流傳杜涓涓來自某權勢家庭的謠言。“我是個‘貧二代’,靠自己努力還算踏實的‘貧二代’。”她總會笑著跟人解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昌鳳教授認為,“貧二代”學生確實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處于相對的弱勢。他們的資源稀缺,比如物質的、社會關系的,甚至自信心。不過,隨著中國市場的效率化,國際化企業和機構在中國日益增多,年輕人可以憑真本事獲得更多的機會。
求職成本,才是“貧二代”最大問題
“打印簡歷105元,郵遞費25元,職業套裝450元,通訊費等250元。”從找工作開始,李鳳峰每個月都在賬本上細細記錄。這個鄭州大學2009屆畢業生強調,這些并不包括到外地參加用人單位的考試費用。他的父母是下崗職工,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元。而他2009年的求職花費業已相當于一年的家庭總收入。
在調查中,將近97%的求職生認為,隨著物價上漲,高昂的求職成本是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65%的被調查者表示,“貧二代”的求職弱勢并不在于社會關系,而在于經濟困境。
“如何降低就業成本?如何讓實習成果最大化?”這個問題并不新鮮,卻在每年的求職咨詢會上出現頻率最高。
然而,答案一直無解。據記者調查,單單就浙江省而言,85%的用人單位要求學生來當地筆試、面試,并不負擔往返路費。以杭州市某鐵道部門為例,2009年僅招聘1人,卻通知了全國各地將近50個學生前去面試。可想而知,99%的應聘者做了無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