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三季度,在全球經濟復蘇減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呈現明顯趨穩跡象:GDP同比增速趨緩,經濟主體信心回升,工業生產增長較快,消費繼續平穩較快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回落,但民間投資趨于活躍,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貿易順差回升。同時,最終消費價格持續走高,貨幣增長較快,信貸投放較多。相比二季度,市場對實體經濟增長過快下滑的擔憂減退,但仍需對物價的上升壓力保持警惕。
一、全球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增速放緩
全球經濟在經歷了一季度的快速反彈后,二季度受歐債危機、就業不足等因素影響,增速出現放緩,并且這種放緩趨勢在非出口導向型的發達經濟體中表現的更為明顯,而出口導向型的發達經濟體如澳大利亞、德國受益于新興市場的復蘇目前表現尚好。下半年以來,多數發達經濟體經濟數據表現疲軟,失業率居高不下。全球制造業PMI數據顯示,9月份全球制造業PMI跌至14個月以來的最低點52.5%,而該指數在今年4月份曾達到近6年以來的最高點57.8%。PMI指數下滑預示著全球制造業復蘇勢頭減緩。金融市場信心仍未明顯恢復,全球主要股指在4月份以來震蕩下行,標準普爾全球100指數在7月份達到最低點以后開始逐步回升,10月12日收報于1192.01,比最低點已回升9%,但仍未恢復到4月份的高位。經合組織(OECD)9月13日公布的綜合經濟先行指數顯示,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都出現經濟減緩信號,全球經濟復蘇力度放緩跡象明顯。
上半年國際貿易隨著經濟復蘇而逐漸回暖,但仍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10年前兩個季度全球貿易總額分別為69486和74030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1%和25.5%。從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貿易額變化情況看,亞洲地區進出口復蘇快于北美和歐元區,占全球貿易份額顯著上升,上半年占比比2008年同期上升4.5個百分點,而歐洲地區占比則下降了4.5個百分點。國際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在過去一年也快速攀升,但5、6月份受歐債危機影響有所回落,7、8月份又開始快速上漲。國際貿易組織9月20日預測今年全球貿易量增長將達到13.5%,比3月份的預測值調高了3.5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全球經濟下半年復蘇放緩,但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由于我國出口最終市場約46%以上(未包括通過香港轉出口的部分)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這些國家、地區經濟增長緩慢、需求減少,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國出口增長,但影響較為有限。主要原因是我國出口彈性較小,金融危機期間我國出口降幅小于其他國家。8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2.2%,比上月提升1個百分點,在連續3個月回落后出現反彈,9月份又上升0.6個百分點至52.8%。但9月份海外主要經濟體制造業PMI均下滑,且日本、澳大利亞和韓國等經濟體跌破50%的臨界線,也反映出全球復蘇力度減弱勢頭可能大于預期。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1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