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臺灣經濟部門為落實培養中小企業的目標,鼓勵設立創新育成中心。其后的15年間,發展迅速。其中,有八成以上的創新育成中心設置在高校中,接收大量大學生創業團隊。
臺灣大學的創新育成中心,類似于大陸耳熟能詳的“孵化器”、“創業科技園”,但提供的服務更多元化。臺灣清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的媒體負責人王米玉告訴Cye.com.cn記者,該校育成中心除了提供場地、設施、辦公、商務、技術、行政和咨詢等基本設施以外,還可以應創業團隊要求,提供更專業的服務。各系所的實驗室、貴重儀器、圖書館都可以向團隊開放;學校所擁有電子資料庫、專業年鑒都可以為其提供;必要的時候,學校還可以把擁有的技術授權給創業團隊。
王米玉強調,“我們最大的特點,是為入駐團隊量身訂做,提供主動性的服務。”“量身訂做”就是說,不是被動滿足團隊提出的要求,而是主動地想創業團隊之所想。她提到,中心會考量團隊的技術領域,聘邀學校相關專業的教授為其輔導師。考量團隊的發展階段,開出一系列課程讓進駐的創業者學習。
臺灣清華大學鄰近有“臺灣硅谷”之稱的新竹高科技園區。“我們很重視與竹科的合作,在產學合作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王玉米表示,中心會主動引介竹科的企業與創業團隊接洽,并借此激發產學合作。學校更設立有產學合作組,協助創業團隊處理專利申請,風險投資事務。
創業競賽都是“玩真格的”
臺灣的創業競賽由來已久,近年來數量和規模更是不斷擴大。
2009年,臺灣教育部門開始實施U-Start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大賽。U-Start創業大賽,被喻為“玩真格的”,它為入圍獎項的創業團隊提供了最高100萬臺幣的啟動資金。來自萬能科技大學的學生石承玉,帶領自己的創業團隊參加首屆U-Start大賽,并最終榮獲文化創業產業類入圍獎。石承玉說,在參加比賽之前,創業只是一個理念上的構想。“參加U-Start大賽,我總共獲得了50萬臺幣的啟動資金。大賽之后,還有幾家相關的企業主動跟我聯系,商談進一步的合作。”正是利用這50萬臺幣的資金,石承玉成立了竹野承玉創意縫紉有限公司。
過去,臺灣的創業競賽多數著重在資訊電子、網絡軟件、生化材料等高科技領域。近年來,文化創意、觀光休閑等領域也逐漸受到重視。U-Start創業大賽就以制造業、服務業及文化創業產業各占三分之一為評選原則。在被問及何以能在參賽者中突出重圍,成為文化創業類的佼佼者時,石承玉認為,她的團隊力主于創意藝術的推廣及拼布縫紉教學,具有相當的創新性,并且商品的應用潛力大,可以涵蓋生活小品至大型的藝術家飾。參賽團隊的創新性與其應用潛能和價值,正是臺灣的創業競賽最看重的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