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大多數創業者最重要的成就都產生于青年時代,年輕人始終是引領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因此應該擱置爭議、登高望遠,站在更高的戰略層面審視、思考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創業是近年來人們關注的熱點。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學生創業周”,議論又多起來了。有人認為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太低,總體上看得不償失;有人認為大學生能力尚有欠缺,鼓勵大學生創業是對大學生個人的不負責任;還有人認為推動大學生創業是政府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的權宜之計。
但有個情況大家很少提及: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2l世紀全世界將有50%的大學畢業生要走自主創業之路。目前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的創業率已高達30%,富有活力的年輕創業者成了這些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成了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工作崗位的提供者和產業創新的主導者。而當今上海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還不到3%。
面對差距,筆者認為,看待大學生創業應突破常規思維的窠臼。縱觀歷史,大多數創業者最重要的成就都產生于青年時代,年輕人始終是引領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因此應該擱置爭議、登高望遠,站在更高的戰略層面審視、思考大學生創業。
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業,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上海的戰略要求
實現“四個率先”,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建設創新型城市,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已成時不我待的緊迫任務。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業,正是上海完成這一緊迫任務的重要戰略選擇,此舉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意識的樹立、創新企業的孵化、創新資源的整合、創新機制的建設、創新環境的優化等,都具有長遠意義。
首先,培育創新型人才是大學生創業的根本價值所在。創新型人才是構成創新型企業的重要主體,也是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首要條件。盡管創業路途往往艱辛坎坷,但大學生創業者們在風雨中磨煉,在競爭中成長、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豐富和發展自己。有志兼有“智”的當代大學生選擇創業,是鍛煉綜合能力、提升自我價值、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好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