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觀規范對女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
創業者的主觀規范是個體在決策是否采取創業行為時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即當個人實施創業行為時,其創業意向不但會受自己的創業態度所影響,還會受到重要他人或周遭環境是否認同其行為所影響,重要他人可以包括:父母、師長、同伴等,例如:如果父母親在創業的過程中曾經有過負面的經驗,就會施予小孩壓力希望他們不要創業,則小孩可能因為父母親不支持或不希望而放棄從事創業行為。創業者在決策時感受到的壓力越大,實施創業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小,感受到的壓力越小,實施創業行為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創業過程中榜樣的作用十分明顯。所謂榜樣包括:父母、同伴、師長及著名的人物等。良師益友或者合伙人,是個人知覺創業可行性的一種決定性因素,對女性創業亦具有決定性或潛在的影響力。
(三)知覺行為控制對女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
創業者的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創業者預計有哪些因素對其執行創業行為起促進或者阻礙作用,是對自己執行創業行為的難易程度的評估。創業者的知覺行為控制可以區分為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指采取創業行為時所需的信息、技術、能力和意志力等;外在因素是指采取創業行為所需的時間和機會,及與他人的合作協調等。當個人能夠控制更多執行創業所需的機會與資源,即具有較高的知覺行為控制,那么其創業意向也會越高,實施創業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
學生對創業有濃厚的興趣,然而囿于創業知識的匱乏而且其并未準備好為實現創業夢想承擔風險,以致沒有表現出實際的創業行動。當學生清楚如何獲得創業所需要的資源,以及不確定因素怎么予以控制時,則他們就會產生創業意向。對剛剛走出校門的女大學生而言,由于被孤立或排除在傳統男性主宰的非正式網絡之外,缺少許多信息、資金的來源,這使得她們在創業過程中處于較為不利的位置。因此為了達到創業成功的目標,女大學生必須提升本身的知覺行為控制,增強創業成功的自信心,以克服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基于任務參數模式的創業意向分析,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創業行為態度、創業者的主觀規范以及知覺行為控制影響著女大學生的創業意向,進而影響著女大學生的創業行為。因此,為了提高女大學生的創業意向,促進女大學生的創業行為的實施,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
(一)優化創業環境,轉變女大學生的創業態度
雖然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商場領域嶄露頭角,實現理想,但是,不可否認女性在就業、創業上仍然面臨著歧視。“男尊女卑”的性別偏見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角色模式深深根植于許多人的頭腦中。女性在創業過程中需要應對種種性別門檻,步履維艱。這就使得一部分女大學生覺得創業過程過于艱險,就算付出努力,最后卻不一定能收獲成功,所以她們會對創業持消極態度,在各種創業實踐活動中表現得消極。良好的創業環境是激發女大學生創業熱情的前提。因此,為了轉變女大學生創業的態度,就需要我們摒棄傳統的性別歧視觀念,積極鼓勵女大學生走自主創業之路。
(二)增加女大學生創業支持渠道,降低女大學生的創業壓力
女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具備較多劣勢,面臨諸多困難,造成她們缺乏創業成功的信心。這就要求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拓寬女大學生創業支持渠道,增強其創業信心。首先,政府應不斷完善專門針對女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和法律,建立女大學生創業發展的專項基金、貸款擔保基金,健全女大學生創業的社會保障體系。其次,高校應鼓勵女大學生積極參加各式各樣的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同時應不斷加強與企業單位的合作,為女大學生創造較多的鍛煉和實踐機會;再者,除了政府和學校的支持,女大學生更看重的是家長的物質或精神支持。作為家長應該轉變傳統觀念,對自己的孩子創業應持寬容的心態,多一份包容心,在她們遭遇挫折時多一些鼓勵和支持,少一些批評和抱怨。
(三)開展針對女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提升女大學生的創業信心
男性與女性在創業過程中表現出較多的性別差異,例如,女性較男性具備韌性、細心、靈活的特點;女性重感情、偏感性,擅長處理人際關系,并不斷強調要自我實現的特點;還有對于人際關系、健康、養生、環保等議題十分關切的傾向,這些特征都使得女性在創業過程中比較偏好服務性行業。創業教育是發展和提高學生創業基本素質的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事業心、進取心、開拓精神及冒險精神,以備從事某項事業規劃的教育。創業教育應根據男女性別不同的身心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但是,目前國內所開設的創業教育課程主要是男女合班上的,并沒有針對女大學生的創業教育課程設置。因此,開設專門針對女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培訓課程,培養創業理念、降低女大學生創業失敗的風險,是很有必要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