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功也有失敗
創業也同時意味著風險,有成功就會有失敗。
北京大學著名的電腦代理組織——“青果”的負責人是一位在讀研究生。他對記者說,在兩年的創業過程中,“真的很難很難”,很多次都到了幾乎要放棄的地步。有時內部成員之間會有意見分歧,經營理念的激烈碰撞甚至導致創業伙伴的退出。也有時,他們困擾于經營對學習生活的影響,難以在繁重的學業和瑣碎的業務之間找到平衡。剛起步時,他們沒有時間看書上自習,沒有時間參加其他活動,“全部業余時間幾乎都給了‘青果’”。然而,他還是堅持住了,“還是舍不得,只好一樣樣地解決問題”。
學生創業并不是對每個人都很合適。有的大學生,在經歷了創業的艱辛、委屈和猶豫之后,最終選擇了退出。一個曾做過幾家公司產品代理的北大女孩這樣描述她的感受:“感覺很累。拿貨的時候我總是提著一大堆東西在校園里晃來晃去,整個人都沒精打采的。然后就是心理壓力太大。有時候在圖書館看書看得好好的,忽然想起和誰約了時間或是發現自己馬上就要遲到,腳心一下就涼了……”
對于學生創業,不少老師和學生給予了肯定。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徐泓教授認為,創業和學業并不是對立的。學校里的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相比,總是相對滯后,學生的創業行為正好緩解了這種矛盾。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生的創業行為很值得提倡。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馮海濤同學說:“大部分創業都是出于勤工儉學目的,既減輕了家里的負擔,又能學到東西,應當支持。”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學生會主席蘇國英說,她之所以有勇氣參加學生會主席競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做代理的經歷,而且真的認識了很多朋友”。
也有一些師生對大學生創業表示了某種擔憂。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侯玉波副教授表示,18~25歲是學生個性形成的主要時期,外界環境會起到重要作用。他說:“我覺得學生經商現象折射出的是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盛行,雖然一定的實踐是必要的,但不能過分強調。學校需要在主次安排上加以引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01級小蔣則感嘆:“每天都有很多同學在我身邊談錢,我不相信這些同學還能靜下心來讀好書。對此我感到很悲哀。”
學生創業仍需引導
在走訪了一些學生、老師和相關專家之后,記者發現大部分人對于目前出現的學生創業熱還是持樂觀態度,但同時也認為需要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規范,以保證其健康地發展。
首先,學校應在課程設置上給予引導。侯玉波認為,學生在校期間更應該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完整的人格,需要有選擇地進行創業。學校最好在課程設置上為學生提供機會,例如在很多理科和工科院系中,學生在實驗室有很多接觸到項目的機會,可以把創業和學業更好地結合起來。
其次,應鼓勵學生理性選擇,避免“跟風”。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田玲教授指出,學生無論從事何種創業活動都是值得鼓勵的,但前提必須是:這是他理性選擇的適合自己興趣、特長或專業的活動。不能一時頭腦發熱,缺少對自我的清醒認識,“拼命地追逐大多數”。
第三,要遵紀守法,不能為了營利而違反法律。北京大學團委實踐部的老師表示,學生的創業活動不能影響學習,也不能違反法律法規,這是兩條“底線”。像買賣假貨、盜版、非法傳銷之類,都應該堅決禁止,不能讓創業活動走上歧途。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