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育既是在創新型國家建設、注重人性化發展的教育體系建設中呈現出來的新的教育特質,也是對傳統教育內容的新拓展,目前的創業教育還處于不斷發展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教學模式和完整的教育體系,這是創業教育面臨的新任務。
創業教育需要創新教育理念,向理念要發展。當前,重要的是在以下六個方面形成理念認識上的統一:
全面 全面發展是創業教育的方向要求。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主旨思想,理應成為創業教育的指導方針。大學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主體,是一個有多方面需求的存在個體,針對這一情況,創業教育要吸收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內容,確保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確保大學生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確保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全面發展。結合創業教育實際,在確保能夠積極應對職業需求、勞動變換、人員流動和工作受挫的前提下,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業意識和創業本領,完善創業知識結構,著力開發大學生的智商和情商。
主體性 主體性發展是創業教育的本質要求。主體性發展是指人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應具有的能動性發展,這種能動性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利用和改造方面,表現為人的主動性、自主性、選擇性和創造性發展;二是人在自然和社會責任方面,表現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和自覺性發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著極大改善的今天,大學生對自身主體性產生了極為迫切的意愿訴求,創業教育就是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實踐能動的主體,尊重大學生的人格、主體地位和參與原則,最大限度地煥發學生的道德性、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培養大學生對知識、問題主動思考的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和掌握創業規律和特點,有效提升創業主體所具備的綜合素質。
創新性 創新性發展是創業教育的特征要求。創新性發展是創業教育的時代命題、前進課題和現實問題,也是檢驗一個高校創業教育工作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考題。創新性發展源于創業教育多樣的教育體系、教育機制和教育平臺,主要體現在:第一、結合新經濟(310358,基金吧)增長的智力支撐特點,體現時代要求,體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未來人才的要求,建立起教育緊緊溝通社會與經濟的教學紐帶,建立起人才從單一型向復合型、從職業型向社會型、從傳承型向創新型、從從業型向創業型轉換的培養渠道,豐富創新性發展體系;第二、結合學分制、休學制、轉學制等彈性學制與創業教育配套的教育政策,解決好創業課程與創業實踐、孵化基地與經濟實體的聯系,建立有利于創新創業人才脫穎而出的教育制度,開辟創新性發展機制;第三、結合學校產學研過程,利用社會課堂、視頻教學、遠程教育等諸多手段,扶植一批品牌創業項目形成科技創新吸引力,以扶持意識和競爭意識形成創新原動力,搭建創新性發展平臺。
個性化 個性化發展是創業教育的內在要求。個性化發展不是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均衡地發展,而是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突出發展,個性化發展就是對人的才能及精神的拓展和解放,是對人的天賦、愛好、秉性及風格的拓展和解放。創業教育可以采取以下途徑實現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一是教學內容充分體現前瞻性、開放性、實踐性和實用性,涵蓋策略、技巧、模式、方法和手段,教學形式要為大學生所歡迎,為大學生所接受;二是課程設計緊緊結合社會需求和經濟建設,凡是社會需求和經濟建設中急需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都應當有效融入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之中;三是創業課堂可以在教室,可以在孵化基地,可以在企業,可以在人才、勞務市場,授課教師要注重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和結果,不要拘泥于教學計劃和形式;四是創業教育師生身份可以相互模擬轉換,師生關系有時是師徒關系,有時是業主與雇工的關系,有時是法人與員工的關系,有時是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這些方法的采用和落實,能夠極大地促進大學生個性化行為的生成。
價值性 價值性發展是創業教育的目標要求。價值性發展的核心是社會價值發展和物質價值發展。就社會價值發展而言,創業教育應充分利用現代文明進步所賦予的一切教育手段, 整合社會力量和資源,搶占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制高點,突出理論武裝的重要地位,著力擴展創業教育的社會觀、價值觀和發展觀,培育大學生全新的生存理念;就物質價值發展而言,基礎是學習,核心是信仰,關鍵是實踐,舍棄小我,融入大我,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創業,到工農群眾中去尋求發展,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積極成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者,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自我價值的實現者。
和諧性 和諧性發展是創業教育的理性要求。創業教育是創造事業的教育,成功事業的標志包括理想道德的積極向上、精神生活的健康愉悅和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圍繞創業教育的理性要求,和諧性發展要從以下三方面去展開:一是理想道德的和諧發展。這一和諧發展要求大學生自覺把自己的理想,落腳在為社會主義服務上,為人民服務上,自覺把自己道德落腳在社會主流價值觀上,落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二是精神生活的和諧發展。這一和諧發展要求大學生在德與智、知識與Cye能力、素質與職能和心理與生理的和諧發展,精神生活的和諧性發展促成了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也促成了大學生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基礎和條件;三是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這一和諧發展構成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要求大學生接觸自然,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理解社會,實現從心理到思想直至行動上的真正融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