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形勢依舊不明朗。面對變革的時代,全球化正在改變中國和世界經濟的格局。中國企業正在謀求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轉移。如何以更開放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如何在海外擴張和立足本土中尋求平衡?國際企業管理研究領域著名學者、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亞東教授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專訪表示,中國企業需要以創新的管理智慧和廣博的戰略視野來迎接發展中的轉型與超越,并在產品創新、過程創新、理念創新上超越競爭對手。
消費經濟對中小企業來說是機會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大量中小企業命運引起社會關注,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等問題導致企業難以轉型。您對此有何建議?
陸亞東:我想從戰略層次上談這個問題。第一,中小企業,尤其是珠三角中小企業應該把重心放在“聯合”,聯合不僅指做合資企業,更指開放式、多形態,戰略性合作。不是講實體上兼并,而是要分享經營理念和信息。首先要聯合自己,在國際產品市場、設計等各種信息、理念模式以及經驗上實現共享。建立聯合會、俱樂部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第二,中小企業要走小而精的道路。聯合只是創造了更多有利條件,但能否真正生存還取決于核心競爭力。這里的小不僅是指固定資產規模、職工人數少,還有經營重心限定在一個很窄的范圍,但潛力很大。在理論上叫“利基戰略”(指企業通過專業化經營占領市場,從而最大限度獲取收益的戰略)。中小企業不能走那種高生態成本,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大規模勞動密集型生產路線。當前我們提出要邁向消費經濟,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意味著機遇。
第三,中小企業的理念要與時俱進,具備前瞻性。歐美很多中小企業主出門旅游也不忘調查市場,他們對國際市場的把握和理解往往比大企業還好。在美國,研究企業家就意味著研究創新。不僅僅是產品創新,也有流程和管理創新。管理創新包括理念的創新和經驗模式的創新。中國有越來越多成功的企業家,但都來自大企業,中小企業中領先優質的企業不多,還需走強身健體的道路。無論轉型還是結構調整,要強調集中在產業層次、政策層次。
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別于大型企業或多年老字號企業,其核心競爭力在一個“變”字,快變,易變。另外社會網絡應該是中小企業的優勢。開發社會資源,利用社會網絡建立社會關系,包括新客戶、新渠道,這也是中小企業的優勢,船小更靈活,也更容易掌控方向。
南都:通脹、融資難等金融問題目前給中小企業造成了不少麻煩,您從管理學的角度有什么建議?
陸亞東:我們的資金水庫太大,資金流動性太強了,同時市場上還有國際資金的流動,這就導致通漲難以控制。銀行除了調高存款準備金之外,還有其他手段也是中國人民銀行還能做的,那就是調高利率,包括存款和貸款。中國的“負利率”問題長期嚴重,很多年紀大的人不愿意冒風險做各種投資,所以只要存款利率合理了,把實際的“負數”調整到趨于為正了,那么很多老百姓會愿意將社會閑散資金投到存款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