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奧地利最高商會組織—奧地利聯邦商會,首次公布了一份涉及30家中國企業的“黑名單”,稱這些企業是“虛擬企業”,警告本國企業防止被詐騙。
“對于進入‘黑名單’的企業,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看。有些確實是違法詐騙的企業,本身就是以詐騙為目的的,但是也有部分企業是被誤列入的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列入的。”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微博)告訴時代周報。
據悉,此事已經在歐洲工商界引發了較大反響。然而,經時代周報記者了解,近年來隨著對外貿易的劇增,國內一大批企業也同樣遭遇欺詐,中國甚至成了世界上企業遭受欺詐行為最多的國家。
奧利地商會的“黑名單”
此次發布中國企業投資欺詐“黑名單”的奧地利聯邦商會來頭不小,在該商會的官方網站上,清楚地介紹其擁有會員超40萬,且有不少政府要人出席商會活動的新聞,而奧地利駐華使館亦明確將其列入經貿機構,準官方機構的色彩十分濃厚。
事實上,近年來中奧貿易增長明顯,而奧地利聯邦商會在其中居功至偉。根據奧方統計,1971年中奧建交時雙邊貿易額為2900萬歐元,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8億歐元。僅今年的1-3月,奧地利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22.5億美元。截至2011年底,在華的奧地利企業已經達到427家(不包括香港和澳門),擁有600多個生產基地或者銷售代表處。目前,中國是奧地利第十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八大進口來源國。
奧地利聯邦商會1961年在香港設立經貿代表處,同時負責與中國大陸南部地區的經貿關系發展。1966年,中奧兩國簽署《經貿合作協議》,由此拉開了中奧經貿不斷發展的序幕,是年,奧聯邦商會就在北京設立了經貿代表處,奧地利經濟界和企業界的目光開始聚焦中國的發展。1993年奧聯邦商會在上海設立了經貿代表處,3年后奧駐上海總領館正式建立。2000年前后,奧聯邦商會又先后在廣州設立經貿代表處,在成都、西安設立地區辦公室,2004年又在沈陽設立地區辦公室。迄今奧聯邦商會在華已經設立了四個經貿代表處,三個地區辦公室,覆蓋了中國絕大部分省份。
據相關資料透露,奧地利聯邦商會稱,此次公布的中國企業“黑名單”,主要是依據本國企業的投訴以及一些中國企業可疑的經營行為。名單沒有通過媒體發布,而是在商會系統內部廣而告之,為的是給本國企業提個醒。
9月10日,時代周報記者致電奧地利駐滬總領事館商務處,一名工作人員證實了“黑名單”的存在。據了解,上榜30家企業中至少包括北京恒聯中興商貿有限責任公司、昆明澳橋堡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天津金億鑫化工有限公司、西安通歐進出口貿易公司等。另外這些企業既有注冊在廣州、珠海、天津等沿海地區的,也有注冊在河南、陜西等中西部省份的,還有一些企業在香港注冊,覆蓋面較為廣泛。
據時代周報了解,上述提到的昆明澳橋堡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確實存在較大欺詐嫌疑。一位不愿具名的該公司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家代理公司自稱可為客戶的貨物出口各國提供最佳的航運、空運路線以及報關完稅、代買保險等一系列服務,但實際上,他在該公司從未見過任何產品,“而且在客戶的貨物中轉方面也沒有其宣傳的那樣完善。”
不過,針對此次奧利地發布的“黑名單”,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王志樂(微博)認為,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有些企業確實是違法詐騙的企業,本身就是以詐騙為目的的,對于這樣的企業,我們要堅決反對、依法查處,避免此類事件干擾中國與他國貿易發展的主流。因為隨著中國‘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中國境外企業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形象,個別害群之馬會破壞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形象,對大多數合法經營的好企業也會造成不良影響。而對于被誤列入或者被惡意列入‘黑名單’的企業,要積極申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事實上,近兩年中國企業在海外被列入類似“黑名單”的案例不少。正如王志樂所述,其中一些企業是因為自身經營不規范的原因,但是還有一些則是因為國外對中國企業的過度警惕或出于政治考慮而排斥等方面的阻礙。
譬如,2009年,中鋁斥資195億美元增持力拓股份最終流產,即是因為澳大利亞對中國企業的過度警惕。“害怕中國企業,或者說出于政治因素的考慮確實是中鋁上‘黑名單’,并最終導致增持流產的原因。”胡星斗說。
98%企業海外曾遇欺詐
對于中國的企業而言,確實存在因為欺詐而上“黑名單”的情況。然而,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中國企業本身就是外貿中欺詐行為受害最多的國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