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首條大學生創業一條街位于三里庵官亭路,共有35個免費經營攤位。從去年8月12日開市至今,經過7個多月的歷練和“孵化”,先后有6位大學生攤主創業成功,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把創業之路向更廣闊的天地延伸。
2000元起步,小本創業也精彩
熊冠彪去年從安徽大學畢業,大四時,他在合肥一家知名企業找到了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大學生創業街提供免費攤位的消息撥動了熊冠彪的心弦,權衡再三,他最終辭職成了一名攤主。靠2000多元的成本起步,他賣過休閑食品、水果,后來改行賣學生書籍。如今,熊冠彪與人合開了一個家政公司,擁有67名員工,注冊資金達50萬元。
免費攤位,不僅開啟了熊冠彪的創業之路,還幫他找到了生意伙伴——安徽醫科大學畢業生黃開先。黃開先今年24歲,與熊冠彪同年畢業,在大學生創業街,他倆的攤位連在一起,平常總是互相照應。后來兩人干脆分工合作,一個負責跑進貨渠道、與供貨商談價格;一個負責看攤、算賬,收入按比例分成。晚上出攤,白天他們就一起進行市場調查,摸索投入少、前景看好的創業項目。經營攤位3個月后,他們共同出資3萬元合辦了家政公司,最初只有3個人,熊冠彪、黃開先和一個文員,兩人既當老板又跑業務,還要當工人做家政,但是公司發展很快,春節前的市場旺季,一個月就有10多萬元的營業收入。“我的老家在農村,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想創業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不是創業街提供了機會,我根本不敢辭去穩定的工作自主創業。 ”熊冠彪說。
“低門檻”熱身,為創業探一探路子
秦振今年只有22歲,今年6月才能拿到大專畢業證。去年暑假,當同學們都在為實習做準備時,秦振選擇了大學生創業街,專向大學生銷售貝殼做成的裝飾品,一個多月掙了2000多塊錢。秦振說自己并不缺錢,擺攤是想練練身手,為以后創業探探路子。
秦振原打算開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和勞務派遣服務,但是操作起來才發現并不容易:投資大不說,還要考證書,要有一定的資質,這些條件自己當時都達不到。而在大學生創業街,創業幾乎是“零門檻”:兜里揣著身份證和學生證,到街道填個申請,沒多久,就得到通知說可以出攤了。
練了一個多月的攤之后,秦振注冊了一家信息服務公司,向大學生提供勤工儉學信息。這個點子正是來自練攤時所做的市場調查。公司從去年10月1日開張到今年春節前就獲利20多萬元,輕松還掉了借父母親的10萬元注冊金。他估計公司今年的利潤不會低于50萬元。眼下,秦振離自己最初的創業目標越來越近,他已著手辦理相關證照,為注冊人力資源公司做積極準備。
幫扶新攤主,傳承自主創業精神
3月25日晚上,已在合肥白馬服裝城開店的徐留洋又驅車回到了大學生創業街,除了給新攤主杜盧娟送貨,他還現場指導貨物擺放、推銷的技巧。
徐留洋2008年從安徽農業大學畢業后去過很多地方,賣過鞋子、襪子、打火機等各類小商品,但生意始終沒有起色。在大學生創業街落腳后,他的牛仔褲銷售生意一直很紅火,擺攤之余,他還租了間倉庫兼做牛仔褲批發。新攤主杜盧娟以前就在徐留洋的牛仔褲攤位上打工,為了幫助她創業,徐留洋留給她價值幾千元的牛仔褲,說好等她有了利潤再還本錢。
杜盧娟是安徽農業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這位嬌小靦腆的江西姑娘說起擺攤十分自信:給徐留洋打工時,她每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最高的一個月加上銷售提成,收入有2600多元。她說:“我能幫老板把牛仔褲銷得這么好,給自己打工肯定也不會差。 ”
說起擺攤的收獲,幾位創業成功的大學生們如數家珍:鍛煉了語言能力,融入了社會,知道了什么是做生意,積累了人脈資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