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圓桌會
“我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型大學”
仇向洋:這次小調查,讓我深深反思,為什么我們培養的大學畢業生創業意愿如此之低?我覺得根本在于我們沒有一所真正的創業型大學。從功能上看,世界上大學可分為三種類型:教育型大學、研究型大學、創業型大學。目前,南京絕大多數高校屬于第二種類型,F有考核體系都是以職稱為指揮棒,評副教授、教授主要看發表論文數量和出什么級別的科研成果。因此青年教師重論文、熱衷于參與重點課題研究。而研究課題很大一部分是純學術、純理論的,只是證明為什么是這個樣子。而創業型大學,主要解決現在是這個樣子,未來又是什么樣子,選擇何種技術途徑實現,有沒有商業價值,企業成立后選擇什么樣的商業模式等現實問題。只要這個大方向不變,培養創業型人才就是一句空話,這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空缺。
陳力:我覺得國內大學和創業型大學的距離主要體現在人才。我是指“創業+創新”的復合人才。比如我熟悉的生物醫藥領域,在美國高校就有這樣一批教授,他們一手掌握著最前沿的研發成果,另一手又有掌握著市場信息和成果轉化所需要的金融、社會等資源,能夠很快將成果推向市場。
“需要更加濃厚的創業文化”
余凱:對南京來說,創業文化建設非常重要。在海外,特別是在硅谷,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們南京高校出去的學生,和清華北大的學生比,普遍含蓄內斂。他們能力很強、工作努力認真,但相當低調。我想這一群體特征與南京和南京高校的文化氛圍是密切相關的。
陳懷臨:的確,文化的力量很強大。比如斯坦福出來的學生,認為沒有創辦公司就是很失敗,但是從伯克利出來的學生則認為不當教授很失敗。兩所學校都很優秀,但是文化卻迥然不同。在硅谷,創業失敗者比那些沒有創業的教授更受尊敬和歡迎,因為所有公司都認為有創業經驗,比單純有技術更有優勢。這種文化對科技人員創業影響非常大。
仇向洋:我多次去過硅谷,確實感受到那里對創業者高看一眼的城市文化氛圍。反觀南京,是一座有著重文輕商傳統的城市,創業文化不濃。南京要形成創業文化一定要從倡導實業開始,就是要大力支持培育民營企業。像蘇寧、雨潤、宏圖三胞等這樣白手起家的在全國有影響民營企業,如果未來5年、10年再出10個左右,南京城市創業的氛圍一定和今天不一樣。
“政府、企業、高校的良性互動是根本”
肖遂:塑造城市創業文化需要一個比較長時間的過程。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充分利用南京城市的文化特點,做一些有利于創業創新的工作。比如在南京,我們的軟件研發團隊的穩定性就比其他城市強,這也是中興南研所成為全國
最大研究所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我們也發現高校畢業生和企業需求的人才存在技能脫節的現象。畢業出來不能用,會極大挫傷年輕人創新創業的熱情。因此我覺得,當務之急是打通高校和企業之間的人才培養交流的渠道,建立無障礙的人才輸送機制。
陳力:企業和高校的互動,對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十分重要。這方面大跨國公司的做法給我們很大啟發,比如羅氏、輝瑞等國際醫藥巨頭,長期堅持派企業的專家等到高校開設創業課。他們的理念是高校學生不斷了解本研究領域的最新產業化動向后,在科研方向的選擇上,會自然而然向市場需求靠攏,了解市場需求的研發人員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真正實現把企業的經驗帶進大學,把大學的創新帶回企業。
余凱:不過我注意到,企業家進高校上課,因為缺乏系統性和有效約束,常常不會起到好的效果。南京高校集中,我覺得南京市政府可以做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那就是開設創業精品課程,組織一批企業家、創業創新的領軍型人物、金融等各領域的專家,來講這門課。最后讓所有高校共享,把創業課送進高校。
陳力:總之,推動創業的模式很多,但是政府、企業、高校的良性互動是根本。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