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業者而言,方向的選擇往往會決定最終的結果。“方向的把握,需要創業者理性的分析和前瞻性的判斷。”坐在經濟導報記者對面的辛全勝,談及創業時難掩興奮。
作為一名從大學校園走出來的創業者,他從“大學生成才教育”這一冷門利薄的領域入手,將輔導大學生創業等成才教育做到了北京、重慶、徐州、武漢等地;作為山東首家民營產業園的掌舵者,他也是許多大學生眼中的“創業導師”。
要有前瞻眼光
經濟導報:傳統印象里,大學生心理素質、就業能力、創業素質等方面的教育,都屬于學校職能教育的范疇。因此,即使是在各類教培如雨后春筍般發展的今天,大學生成才教育也因難以帶來經濟收益而少有機構問津。請問,當初緣何會選擇以大學生成才教育為突破口,以此作為事業發展的起點?
辛全勝:在創業方向的選擇上,要有前瞻眼光。之所以選擇大學生成才教育這個“冷門”,是因為我們號準了“大學生成才教育滯后” 的脈搏。當前,大學生對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創業能力的渴求越來越高,而學校日常所能提供的畢竟有限,這就造成了求職難、招工也難的尷尬。
雖然這一行業目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比其他培訓行業要小,但是可以為政府解憂,并為高等教育提供合理補充。未來,大學生成才教育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越來越大。
經濟導報:大學生的辨別能力和選擇要求要高于中小學生,把握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讓其主動消費已經成為許多企業家思索的問題,作為教培行業創業多年的探路者,你對此有何看法?
辛全勝:教培機構要注意品牌的打造。若讓自己的品牌獲得他人的認可,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別人得到好處。
例如,大學生最想要的是什么?對多數人而言就是一份滿意的工作,那么就可以從“如何幫助大學生找到滿意工作” 的思路來制定市場方案。接下來,有針對性地借助培訓提升大學生的溝通能力、演講能力,并提高其心理年齡。
例如,我們從大一就開始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朝規劃的方向培養,建立跟蹤服務體系,相關成才服務一直延續到學生畢業、參加工作,甚至結婚。
“彎路”蘊含機遇
經濟導報:許多創業者都感嘆,缺少相關的模式借鑒,“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困難重重。你如何理解創業過程中的“摸著石頭過河”?
辛全勝:要積極地看待這一問題。實際上,與其說是摸著石頭過河,不如說是在開辟一個嶄新的市場。沒有可以借鑒的模式,對于創業者來說可能會走一些彎路,但這一不斷探索的過程也意味著機遇的增多。
以中大騰躍教育為例。通過整合資源,打破了傳統的“招生—上課”模式,將“淘寶模式”引入到教育行業,建立起人才測評系統和跟蹤服務體系。坦白地說,最初我們也擔心規劃中的模式在現實中是否合適。但通過一定時間的磨合,市場的回饋很快打消了我們的疑慮。
經濟導報:如何看待創業中的“彎路”?
辛全勝:對創業者而言,走彎路是很正常的,關鍵是走彎路后的自我修復能力和領悟能力。
借鑒和學習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但是對此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對于他人的創業成功之處,我們可以適當借鑒,卻不能盲目照抄。他人成功是有其自身天時地利人和特定條件的,未必適合別人,因此要審時度勢,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來。
借鑒別人可以少走彎路,是走向創業成功的捷徑,但并不意味著要全部照搬進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