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為學生,創業精神就是在課堂上敢于提問、勇于質疑、挑戰權威;對于員工,就是工作時用腦、用心、用手;對于創業者,是要敢于冒風險,在成功與失敗面前都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
比如同濟大學,到去年底的時候,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同濟分基金資助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就立項了72個,學生在畢業時就已經注冊成立的公司有近百家。記者拿到的同濟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今年7月的統計顯示,學校2012屆畢業生中,有42人選擇自主創業,另有28名在校生正在“試水”創業。
“是否真正創業,是學生自身稟賦和自主選擇的結果,但將創新創業精神的培育和引導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既是高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組成部分。”周祖翼這樣說。
創業教育的環境和未來
早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就已經開始起步。當時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教育部門在高校內推動創業課程的開展。標志性事件是2002年教育部首次在全國選取了9所創業教育試點高校,鼓勵各高校創新、探索創業教育課程;另一方面是鼓勵創業實踐。標志性事件是1999年,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全國學聯主辦的首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成功舉行,有意識地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
許多高校創業班的負責人有同感,即遇到的普遍重要問題是學校整體的體制、機制還不太適合創業班的發展和需求,還有學校政策的不配套。比如對創業類老師的考核方法沒有突破原有機制,使得老師們的工作量無法被認可;或者是很多老師忙著寫論文,不能積極參加幫助學生創業的工作等等。
針對這種情況,國外創業教育的一些案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
比如慕尼黑工大獨具特色的“師徒配對”項目。在慕尼黑工大,每年都會有一些企業界退休不久的老員工、老校友到學校登記,意愿與學生結成“對子”,給予課余指導。學生也會遞交意向書,學校則根據供需信息進行雙向配對。師徒間建立聯系后,便可自主組織活動。專家介紹,這種制度植根于德國職業教育師徒相承的傳統。師傅會把學生請進家中,或帶他參與社會活動,在交往中傳授從業經驗。有的師傅會把學生介紹到其公司實習。師傅的幫帶行為完全自愿,不領報酬,因此學校也沒有成本方面的顧忌。
而在加拿大大學中,位于安大略省西部的滑鐵盧大學創業教育和文化也可作為參考。該校為學生建立了一系列創業機制和平臺,其中最具特點的就是名為“速度之城”的學生創業孵化器計劃。該計劃開展近4年來,已孵化出數十家高技術創新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下一代企業家搖籃。“速度之城”計劃成就了學生的創業夢想,而不少成功創業的學生又回饋學校,使滑鐵盧大學得以加大對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2011年3月,23歲的Kik互動公司創辦人泰德·利文斯頓宣布向滑鐵盧大學捐贈100萬加元(約合人民幣630萬元)。
Kik互動公司是迄今為止“速度之城”計劃孵化出來的最成功公司。該公司開發的應用程序能讓不同種類的無線通訊設備實現信息的即時共享。目前該公司的用戶已超過1000萬。利用利文斯頓的這筆回饋,滑大新建了“速度之城”風險基金,作為學生創業的種子基金。在今后幾年里,該基金將陸續向全校范圍通過競賽評選出來的30個學生新創企業項目每個提供資助2.5萬加元、為期4個月的免費辦公場所以及與創業相關的咨詢、服務和指導。
數據顯示,創業教育在國外已經發展成熟,并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以最早進行創業教育的美國為例,現已開設創業學位教育的高校有200多所,與之對應的美國經濟在1980年以后,超過95%的財富都是由引發“創業革命”的中小企業創造的。
而在我國,如開篇的“淘寶大學”等創新教育模式,創業教育其實基本還停留在職業教育院校進行。高等層次的創業教育還沒有得到真正大幅度的覆蓋和實施。雖然創業與創新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已在世界多所著名高校商學院推廣,但是我國大陸地區創業與創新專業碩士教育目前還尚處留白地帶,因此,有專家表示,在中國開設創業與創新方向專業碩士,具有開創性意義。
12月21日,由國家教育部門授權,新華都商學院承辦的首個創業MBA在上海開班。作為我國首個創業MBA學位點,新華都商學院在創業教育上形成學位教育和高端培訓相結合,“學業導師+企業導師+創業導師”三導師的教學方式。
教育部某領導在接受采訪中說:“我們不鼓勵學生開小店,更希望他們的創業能夠符合國家需要,如在科技創新之外,也做一些文化創新方面的創業。建設創業型大學,涉及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重大轉變,而廣大中層教師是大學辦學思路的踐行者,將直接關系到教育轉型的成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