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早在2005年,我國即做出了“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抉擇,科技創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黨的十八大更是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是人才,基礎在教育。大學通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服務國家經濟建設,通過科學發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這既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也是現代大學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一種全新的大學組織模式——創業型大學,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
創業型大學是20世紀中后期在歐美發達國家出現的新型大學,是知識經濟快速發展時代大學教育理念和發展戰略的創新。創業型大學是在體現大學傳統的教學與科研功能的基礎上,注重學術創業精神的培育,將知識的生產、傳承與應用融于一體,以市場為主導,以產學研結合為路徑,以內外結合為培養模式,以培養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的創新型大學。
國家創新力提升需要創業型大學的引領。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一個重要指標差距就是高校的科研創新體系助推經濟發展能力的缺乏。高校作為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性創新的主力軍之一,也是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要提高國家創新力,必須依托高校增強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能力,發揮其對經濟轉型的引領支撐作用。然而,目前我國只有為數不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夠承擔并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與世界高等教育的接軌,我國高校所面臨的問題日漸凸顯,諸如教學與科研嚴重脫節;科研不能與市場相結合;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夠;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科研項目和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新不足等等。有研究顯示,我國高校每年通過鑒定的科技成果達1萬項,其中30%左右的項目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和產業化前景,但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10%-15%。因此,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業型大學建設之路,勢將成為重要而緊迫的歷史任務。
當前,我國正處于建立創業型大學的研究與起步階段,應著重解決三個突出問題。
一是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發展理念,將建設創業型大學作為建設高水平大學的發展目標,并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要通過思想解放,深刻認識知識經濟時代大學肩負的新使命,破除學校和市場、學術和產業是兩回事,不能相互結合服務社會的舊觀念,確立創業型大學是適合新時代需求的新型大學,能有效提高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新觀念。創業型大學的建立,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杰出人物來領導。要選拔既懂教育又懂產業管理的優秀人才充實到領導班子中來,從思維方式和管理方法都要大膽引入產業界的管理經驗,使大學與產業界建立制度化的聯系,對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新需求作出有效、敏感的反應與適應。
二是建設有創新實力的尖端學術團隊和能夠將創新成果轉向市場的經營管理團隊,并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培養出更多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優秀人才,構建人才高地,建立具有知識創新能力的高水平學術團隊和建立具有將創新成果轉向市場能力的管理班底,是大學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必備條件,是建設創業型大學的首要基礎。創業型大學與其他大學有所不同,以提升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導向,由注重知識傳授向重視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轉變,注重培養當前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借鑒國內外高校的創業教育的實踐經驗,創業型大學要不斷探索創業教育的模式,注重創業知識教育與創業實踐教育的相輔相成。設立創業基金,開辦創業基地,采用創業項目招標的形式,開展創業大賽,評選優秀創業團隊,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將創業理論與創業實踐有效結合起來。高校可以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技術創新專家、風險投資咨詢師等擔任“創業導師”,指導創業案例,交流創業經驗。
三是提高科技創新成果向產業轉化的能力,建立“大學—企業—政府”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使創業型大學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多作貢獻的同時,增強自身的發展后勁。創業型大學發展的關鍵,是將學校的學術創新成果向產業轉化,利用學校培養的創業人才和創新成果支持創業,美國大學走的就是這種發展路徑。比如:斯坦福大學電子學教授佛雷德·特曼為了鼓勵他的兩名研究生將其碩士論文中涉及的音頻振蕩器轉化為商品,借給他們倆538美元去創業,這就是著名的惠普公司的誕生。特曼教授又積極倡導斯坦福大學與企業科研合作共同創業,推進了斯坦福科技園的成立,為硅谷的成長壯大奠定了基礎。大學是知識生產和創造的社會組織,企業是知識應用并且市場化的社會組織,政府是推動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者和維護者,三者合作具有天然合理性。政府引導下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創業,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向導,以優勢互補為條件,以互利雙贏為目標,力求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