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部門組織的很多調查,結果跟我們的經驗認知往往有一定出入。最近,共青團廣州市委聯合中山大學組建專業研究團隊,歷時半年對廣州城區青年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調查顯示,在擇業方向上,廣州青年首選“自主創業”,而非“公務員”。在選擇“自主創業”上,比“公務員”平均高出十個百分點以上。
而我們耳聞目睹的,卻是公務員考試的持續升溫。據統計,2003年,全國報考國家公務員的人數為12.5萬,報考與錄取比為16∶1。十年后的2012年,報考人數已經激增到130萬,報考與錄取比高達53∶1。公務員考試已成功地超越了高考,成為名符其實的國考。
而參與到“自主創業”隊伍中的青年,是否有如此快的增速,沒有相應的統計數據。但有一個數據可以作為參考:2001至2008年,我們個體戶數量以每年8%的速度遞減。雖然個體戶不能與自主創業完全劃上等號,但我們知道,當下眾多著名的企業與企業家,都是從個體戶發展而來的。
我并不是懷疑這個調查的專業性和可靠性,應該說,這個調查如實地反映了廣州青年的主觀意愿。但這些,只是“主觀意愿”而已,真正等到這些青年作出實際選擇的時候,恐怕大多數仍會追捧公務員崗位。為什么青年們,尤其是大學生們的主觀愿望,跟實際選擇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年們“不得不”報考公務員。公務員這個職業不見得適合每個人、每個專業,大部分人對自己適合干什么,應該也是心知肚明。并不是每個人都想當公務員,而創業雖然有風險,但其挑戰性與潛在的高回報,更加符合青年人的個性。從青年人的本性來說,更傾向于選擇創業,很正常。但現實卻不得不讓他們違背自己的內心,因為他們認識到,在現實中,公務員職位的含金量更具有誘惑力。而創業的空間卻越來越逼仄,風險越來越大。于是,很多人想創業,卻最終選擇了報考公務員Cye.com.cn。
如此龐大數量的人不得不進行“錯位”的選擇,對于社會來講,無疑是一種損失。一個好的社會,應該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而非相反。
千軍萬馬進軍國考的事實說明,政府依然掌握著最多的資源和福利,在政府工作的前途和錢途也就相應“水漲船高”。但這絕非社會之福,因為社會財富的生產,不是政府,而是政府之外的各行各業,那么資源也就應該據此而分配。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把那些過度集中在政府的資源重新進行配置,讓資源合理地分布在各個領域。比如說,那些有志于創業的人,由于資源的增加和公平的政策,他們能夠得到更多的幫助與更少的后顧之憂,從而義無反顧地進行自主創業,創造財富,而非消耗財富。如此,就要引導人力資源在全社會合理流動與配置,讓我們的青年人盡其材,各得其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