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同濟大學研究生高志軍休學成為一名“垃圾王子”
過去也偶爾聽說過某人收廢品致富,但畢竟是社會中的極個別現象。而現在,一批大學畢業生在對傳統收廢品的模式進行創新、改造以后,收廢品已經成為他們成功創業的重要途徑。
在國內最先看到收廢品領域蘊含著“金礦”的是畢業于江蘇淮安某高校化學專業的厲開波和畢業于河北石家莊某高校環境保護專業的周敏。他們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相互熟識,又不約而同地想到可以把互聯網的優勢應用到收廢品領域。于是他們兩人結伴在2005年3月成立了蘇州收廢網。在經營過程中兩個人不斷把自己所學知識應用到經營和管理中。通過網絡收購廢品的業務發展得很快,僅兩個月就在當地形成了一定規模,經濟收入不菲。厲開波和周敏遂成立了蘇州工業園區天堂物資回收公司,專門從事收廢品的業務。
在厲開波和周敏成功邁出創業第一步的時候,遠離蘇州的沈陽,畢業于沈陽工程學院信息技術專業的吳聰喆也依靠父母親贊助的1000元,開始創辦“沈陽在線收廢網”。經過準備,這家網站在2005年10月開通,目前經營情況良好。
而上海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03級的碩士研究生高志軍,更是從2005年5月份開始,就把同濟大學四平路等幾個校區的垃圾回收業務全部從校方承包了下來,一門心思開始了他的“垃圾事業”,決心成為一名真正的“垃圾王子”。
這些把“收廢品”作為自己創業方向的大學生中,有的人目前年收入已經接近50萬元。
為了能夠從這些創業者的成功經驗中找到具有啟迪作用的思想,本報記者專門就這個問題和中國創業領域的專家翟山鷹老師進行了交流。
記者:翟老師,這些大學畢業“收廢品”者創業成功的關鍵點在什么地方?
翟老師:他們的創業行為能夠成功走出第一步主要是依賴三個重要的步驟:
一是仔細觀察周邊事物,尋找到合適的商業機會;
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識和特長(熟練應用互聯網)對找到的商業機會進行模式創新;
三是能夠迅速把自己創新以后的商業模式付諸于行動。
記者:那么對于這些創業者的下一步發展您有什么建議嗎?
翟老師:我說他們的創業剛剛走了第一步,就是說他們前面的困難還很多。這里面的原因也有三個:一是他們選擇的商業運行模式有問題,還沒有能夠完全發揮出大學生的知識、文化和素質優勢。二是他們的團隊管理也有一些問題,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改進可能難以保證未來的發展需要。三是他們的財務運行體系都有漏洞,也需要進一步進行彌補。
具體來說,就是這些大學畢業生創業是依靠在“收廢品”領域從事服務性工作,盡管他們利用互聯網對這種服務性工作的傳統模式進行了創新,依靠這種創新帶來的優勢暫時獲得了成功。但是這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并沒有準入“門檻”。換句話說,誰有錢都可以很快復制出一個完全一樣的公司。到時候如果在同一個地區出現激烈競爭局面的時候,這種單純的服務型企業不得不依靠相互“殺價”來爭取客戶,這對于底子很薄的大學生創業者十分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