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我分別拜見了兩位在創業的朋友。
下午約2點-5點,我會見了一個認識好些年、正在創業的朋友,姓吳,此處稱為前者;
晚上約8點-10點半,又見了一位剛認識沒多久、也正在創業的朋友,姓劉,暫稱為后者;
事后想一想這一天兩個聊天,感覺非常有意思,很巧,也很有差異。
兩個朋友有好些相同點,也有好些不一樣的地方。
相同之處:
1、兩個創業時間都幾乎一樣,快近一年;
2、公司的啟動資金都差不多;
3、公司現在的人員規模幾乎一樣,都是70多人;
4、兩人都是做市場出事,都市場都有自己一些見解,和我都很投緣;
不同之處:
1、從事的行業不一樣,一是,從事傳統行業,叫煤炭工程設計;一是,IT行業,開發一個與互聯網結合的call center硬件產品;
2、至今公司收入不一樣。前者這一年來,公司的純利過千萬;后者目前尚未有銷售收入,產品剛剛推向市場;
3、兩者公司的市場運作方式不一樣,前者走人脈型銷售,征對的用戶行業型很明確,需要有很好的政府資源,包括資質的申辦;后者是標準型銷售,征對的是中小型企業,強調的是標準化的管理,標準化的營銷能力;
4、未來的可控性不一樣。前者,對未來盈利能力的預知很清楚,也就是未來能賺多少錢,結果跟預計不會差別太大,對風險的控制因素和能力都很強。用朋友自己的話說,他們的行業門檻很高,能接到活,且能把活做好都很難。這里不僅需要資金實力,需要能把事做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關系把最高級別的資質和單子搞定;
后者,未知因素和風險都很多很大。新的產品,但有近似的競爭產品;新的團隊,需要磨合;閱歷和資金通道都需要繼續增強。
回來之后,琢磨和兩個朋友聊天時,想想他們對我的建議或看法的差異,非常有意思。
第一,當和他們聊到我的現狀時,兩者的反應非常有差別。前者,平靜;后者,怎么這么大;
第二,前者在整個聊天過程中,始終強調的是“別著急,機會多的是,你能做好”;后者說的是我已經缺少欲望或激情。
第三,和他們的聊天,讓我有著兩個決然不同的感觸。前者,讓我的心能靜下來;后者,讓我的心燒起來。
第四,前者,道理講的很少,但都是針針見血;后者,則不同。
最近在外邊走動,和在創業的新老朋友溝通的很多,這是05年6月份之前很少有的事情,感觸也很大,收獲很大。也越來越喜歡一句話:以史為鑒,以人為鏡。
今天和一個在老家創業的朋友線上聊了自己近期的一些感觸,有很多共鳴之處。這兄弟和之前的我很相像,盡管是自己創業,可是很封閉,幾乎都不和外部溝通聯系,加上家鄉的創業環境氛圍不濃,及生存成本壓力不大,更讓他心安理得的繼續封閉。
聊著敘著,我就急了,對我那一起吃過苦的兄弟說了一句話:你現在就是一只在逐漸升溫之熱水中的青蛙!那兄弟肯定不爽,于是無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