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贏在中國》參賽選手們的建議 周六從早晨九點到下午五點,應總制片人王利芬女士的邀請協助央視二套《贏在中國》欄目面試了三十位創業者。《贏在中國》是一檔以美國真人秀《學徒》為基礎模式的大型創業真人秀節目,最后獲勝的前五名創業者將獲得500萬到1000萬元的創業基金。
一天下來,深為選手們的創業激情所打動,也為《贏在中國》能夠發掘出這么多有潛力的創業者感到高興。好話就不多說了。在這里更想針對我在面試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給參賽的選手們(也包括其他正在創業的朋友們)提幾點建議。
1. 要有一個創業的理由。
我問有些選手為什么要創業,有不只一個選手告訴我:看到了《贏在中國》的相關報道,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對不起,《贏在中國》可能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但它不是一個特別充分的理由。創業是從內心里渴望去成就一件事,是想起這件事來就興奮得睡不著覺,是好容易睡著了一睜眼馬上又想起這件事。創業不能是看到一個電視欄目的宣傳片然后覺得我也應該試一把沒準能贏得一筆創業基金。這種心態有點像企業隨便編個項目去獲取政府的各種行政撥款或專項基金。
2. 要有一個創業的態度。
很多參賽選手還沒有從現有的公司辭職,你問他打算什么時候辭職,他會告訴你“如果我這次贏得了創業基金就辭職”。在有創業想法的朋友當中,這種騎驢找馬的心態相當普遍。每個人的個人情況不同,我并不是鼓勵所有的人都魯莽草率地去打碎自己手里的飯碗去創業,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創業;但是去創業的人必須要有一定的風險承受力。如果連你自己都沒有勇氣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而丟掉一份工作,投資方憑什么去為一個沒有表現出足夠決心和信心的人丟下數以百萬、千萬計的資金?
3. 要能一句話說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我們遇到了不止一個選手,你問他要做什么,他永遠先給你一些豁大豁大的產業判斷或者“三萬英尺上”的空泛總結。譬如,他本來要做可能就是發展連鎖寵物店,但他上來卻要先說“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興起,有愛心的人群會越來越多…”或者“我們想在寵物和寵物愛好者之間搭建一個全方位的平臺” 。更有甚者,我看到一份三十多頁的商業計劃書,從頭到尾充滿了諸如“一個信念兩個基本點三個增長點四個核心競爭力”這樣花里胡哨的總結,卻唯獨不見那句我最關心的那句“我們是一家…的公司”的基本定位。拜托各位,永遠不要假設投資人的智商一定有多高—街上隨便拉出一個張三李四,他聽不懂的投資人也未必能聽得懂。所以,我們要學會用最樸實的語言在半分鐘內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要做的是一件什么事以及我們如何從這件事中獲得收入。實在點,直接點,利落點,謝謝。
4. 要能一句話說清楚自己為什么需要融資。
創業可以是任何事,但不是所有的事都適合去融資。譬如咨詢、設計等,原則上每一單生意都應該是賺錢的,而且除了人力以外前期應該沒有太多的投入,所以就很難合理地回答“為什么需要融資”這個問題。
5. 要做同自己有關系的事。
有的選手做了10年的IT突然想轉行去做健康產業。不是說健康產業沒有前途,也不是說不可以轉行,但是我們在拐大彎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兩個問題:我以前的經歷對我做這件事有哪些幫助?能做成這件事的人為什么是我而不是那些對這個行業更有經驗更有感覺的人?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平均來說在自己相對熟悉的領域尋找創業的機會成功的幾率會稍微高一點。
6. 要用不一樣的方式去做同自己有關系的事。
在有一些選手轉行轉得有些突兀的同時,有更多選手的創業想法其實就是另立門戶做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且不說這中間在職業道德方面是否經得住拷問,就事情本身而言,如果你在業務模式上沒有新的想法新的突破,你又憑什么去同自己現在供職的企業去頭碰頭地競爭?所以,“我能用新的模式把我現在做的事做得更好”是投資商喜歡聽的,“我現在做的事我自己出來也能做”聽起來怎么都像你只是希望不再給別人打工,而“沒有人性”的投資商們是不在意你是否繼續要給別人打工的。
最后,祝所有的參賽選手健康快樂事業有成,也祝即將成為下一輪“108將”的選手們在后面的比賽中有更出色的發揮。請記住,你們不是為了參加《贏在中國》這檔節目而去編織一個夢想,而是為了放飛一個夢想而來參加這檔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