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夫婦創業復興顧繡
汾陽路79號那座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花園建筑,迄今已有100年歷史,人稱“小白宮”。
今年初夏,一場名為“復興顧繡”的小型展覽,在“小白宮”舉辦。
顧繡,源于明代松江府上海縣露香園,以名畫為藍本,有“繡藝之祖”之稱,因瀕臨失傳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近日,記者有幸大飽眼福,見識了上海顧繡的過人魅力。驚嘆之余獲悉,這次展覽的舉辦者,竟是4對年輕的“夫妻搭檔”,他們為拯救瀕臨失傳的顧繡技藝,特地成立萬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欲以市場、商業的力量演繹“復興顧繡”的傳奇。
他鄉遇顧繡發現商機
發起這次“顧繡展”的萬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有3對“夫妻搭檔”,他們在IBM公司任職期間相識。公司總經理涂以楓,之前在IBM公司負責公司運營方面的事務,2003年去美國第一次看到顧繡,被其魅力征服。回滬后,他特別留意工藝品市場,未能覓到顧繡蹤跡。后來,涂以楓了解到,顧繡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困境。
涂以楓將顧繡與蘇繡比較,發現蘇繡目前定位過于“大眾化”,而顧繡是以中國古畫為藍本,題材多以人物為主,是中國刺繡工藝的精品,涂以楓覺得,“顧繡瀕臨失傳,實在可惜;但正因為后繼乏人,如果借鑒新的刺繡技術和人才來發展顧繡,不就是商機嗎?”
志同道合4對夫妻檔
涂以楓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妻子及周琪夫婦、張超夫婦,6個人一拍即合,“如果我們再不努力,若干年后顧繡將完全失傳,這對于上海地方文化遺產將是一大損失。”最后6個人商定,就以拯救顧繡作為實施創業理想的突破口。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2004年初,萬錦文化公司正式注冊成立。
除3對發起人外,藝術總監濮關健和首席繡藝師陳紅英,是當代刺繡界難得的“繡藝搭檔”。萬錦之所以選擇他們,也是看準他們是“潛力股”。濮關健、陳紅英曾在國內外工藝美術展上多次獲獎,其中陳紅英13歲開始學繡,她的《金猴》曾獲得2004年“杭州國際工藝博覽會”刺繡作品的唯一金獎。
瑞鶴呈祥再現顧繡風采
共同的理想將4對夫婦聚到一起。他們決定選擇《瑞鶴圖》作為復興“顧繡”行動的象征。據了解,這幅畫宋代從皇宮流失,在民間流傳了600多年,到明代又傳奇般重現皇宮,現藏于遼寧博物館。也許《瑞鶴圖》的失散與回歸,似乎正寓意著傳統文化的回歸與重新興盛吧。
在展覽現場,記者也看到了這幅取材于宋徽宗趙佶的代表作《瑞鶴圖》,畫中18只丹頂鶴飛鳴旋舞于碧空,姿態優美生動,營造了一種“祥瑞”的意境。涂以楓介紹說,原畫尺寸只有76×50cm左右,萬錦這次創作將其放大到130×100cm,尤其是對仙鶴的處理花了很大力氣。在表現仙鶴的輕盈飛翔時,陳紅英用一般絲線、銀線、染色等技術都無法達到效果,最后用進口真絲原料,才取得理想效果。整幅畫用時一年零10個月。就這樣,他們精心制作了第一批繡品共47幅。
市場推廣定位高端客戶
客戶在哪里?為此,周琪作了詳細的市場調查,沒有人手和資金,她就利用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讀書的機會,專門設計了長達十幾頁的調查問卷,向50多位“總裁級”同學進行調查。這一招可謂“一箭雙雕”,既取得了數據,又宣傳了產品。第一批客戶浮出水面,他們不但為萬錦的定位出謀劃策,自己也成了買主。
問卷調查的結果也基本吻合之前的市場定位:顧繡作為刺繡精品,切忌在大街上隨便設攤出售,而應以專業展覽的方式推向高端客戶。幾經努力,周琪將第一場展覽安排在“小白宮”。期間,除了澳大利亞領事館、美國商會等100多位外國友人外,很多跨國公司的高管以及法國藝術品經紀人也慕名而來,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目前來看,我們通過專業展覽方式推廣和銷售顧繡非常成功!”說到模式,周琪掩不住成功的喜悅,“上海展覽達到的效果超過預期。”
在展覽期間,很多觀眾紛紛詢問繡品價格,其中不乏誠意客戶。展品中的幾幅畫,有客戶開價達到成本價的15倍,但他們沒有出售,因為這些繡品目前都是單品,如果賣出去,那就會影響展覽。“如果想現在盈利,那我們開個拍賣會就能實現這個目標。有些客戶實在無法拒絕,我們也會妥協。”涂以楓笑著說。就在這次展覽期間,有客戶堅持買走了一幅《吹簫仕女圖》,價格高達數萬元,但條件是必須等萬錦舉辦北京展覽之后才能拿走繡品,對方也接納了這個條件。至于《瑞鶴圖》,目前仍是萬錦的“非賣品”。
通過展覽賣產品,萬錦公司認同了這個新模式。
立足國內放眼海外市場
上海展覽會剛結束,周琪他們立即開辦了一家繡品陳列室,地點就在永嘉路一棟老洋房內。“主要是接待展覽會回頭客,展覽結束后,他們也能看到這些展品。”周琪解釋道:“首先要在國內站穩腳跟。”
北京的展覽勢必更受重視。上海展覽剛結束,涂以楓便趕到北京,開始籌備北京展覽,時間初定9月。眾所周知,作為我國的文化、歷史中心,北京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預計顧繡作為民族精品更容易得到接受和認同。所以,北京展覽的規模、展品數量會更大。
“如果一切順利,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海外市場!”張超稱,在北京展覽結束后,如果效果理想,那下一步就是走出去的問題,下一個展覽的地點可能就在中國香港或日本。
顧繡,是明代上海民間發展而來的一種出自名門閨秀之手的閨閣繡。明代隆慶萬歷(1566-1620年)年間,上海人顧名世在九畝地露香園收徒傳藝,傳授刺繡,世稱“顧繡”,又稱“露香園顧繡”。
在顧繡的發展中,顧名世的孫媳韓希孟最杰出。她在針法與用色上神妙獨到,故世稱閨閣“韓媛繡”。其所繡山水、人物、花鳥已達到“無不精妙”的程度。
●生意經●
商業眼光看顧繡
□安立
顧繡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太過陌生,畢竟我們日常生活中欣賞到的中國刺繡,是大眾版“蘇繡”。不過這沒關系,當顧繡以它的精致、典雅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同樣會眼睛一亮,特別是當我們知道,顧繡原來代表著中國刺繡的豪華版時,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樣肅然起敬。這就是藝術的力量,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或許,涂以楓第一次接觸到顧繡作品時,確實是被其藝術魅力所征服,旋即,激發了他“拯救顧繡”的使命感。但我更愿意相信,同所謂的使命感相比,真正激勵他們創業的動力,則是顧繡的商業價值。
首先,一個全球性的“中國熱”烘托著顧繡的錦繡前程。這幾年,中國字畫、明清家具、唐裝旗袍、中國武術等等,凡與中國傳統文化沾邊的,都是“漲聲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極具藝術感染力的中國刺繡精品,作為瀕臨失傳又被發掘的“上海地方文化遺產”,她的收藏價值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其次,從商戰角度講,任何有利可圖的領域,最終都會形成激烈的競爭,從而攤薄利潤;而只有獨享稀有資源者,才能保持壟斷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說,萬錦的才子們更厲害,他們用誠意和實力,贏得了權威部門的認同,于是,他們便成了顧繡的代言人。他們制作的中國手工繡品,便有了獨特的文化標簽,有了比別人高得多的文化附加值。
商業眼光看顧繡,其價值就在于它的稀缺性。萬錦是用傳統藝術和傳統文化的壁壘,為自己的商戰構筑壟斷性的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