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突破創業7關連載(21)
cye.com.cn
時間:2006-9-4 23:32:48 來源:創業網cye
作者: 我來說兩句 |
|
 |
|
聲明:創業網(www.fswenwen.com)被授權轉載《步步為贏:高效突破創業7關》,如須轉載請注明來源“創業網cye”及原作者、出版社。
《步步為贏:高效突破創業7關》
作者:辛保平,程欣喬,宗春霞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相關鏈接:高效突破創業7關連載(20)
連載之二十一
創業第三關:
白璧青錢,欲買春無價
趙先生如何解決融資難題
除銀行貸款外,許多創業者在起步階段,都是依靠的是親戚、朋友或熟人的財力。這些資金可以采取借款和產權資本的形式。不僅是個人之間,企業之間也會有資金充裕者將錢借給短缺者進行周轉,收取一定的利息,這種資金融通方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民間借貸。
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資金的借貸存在。但以規模和組織性而論,福建、廣東、江蘇等沿海發達地區較普遍,湖南、四川、東北等內地亦不鮮見。我們認識的一個湖北小業主趙先生,干了十多年服裝生意,他就從未向銀行貸過一分錢,做生意全靠自有資金和向朋友臨時借,或者企業之間相互拆借,最多時曾向社會上借了100多萬元。他告訴我們,企業向社會借錢一般由他寫張私人借據即可,一年還一次利息,期限也很靈活,利率則由借貸雙方自行協商,不像銀行,既要審查財務報表,還要半年結算本、利息。他說:“做服裝生意講求的就是個信息靈,反應快,耽誤不起。現在社會上借給我平均利息是8厘,而銀行現在盡管利率降了,也還有5厘多,還要經過多道審批,花很多的費用,最后還不一定能夠批得下來,太折騰人了。”
趙先生的意見頗具代表性。由于金融機構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短期、靈活、便捷的資金需求,后者只好“望貸興嘆”,轉而尋求民間資金的支持。以我們的觀察看,目前國內的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包括那些已經做大的企業,都是靠民間借貸發家的,即便如今富豪榜上響當當的富豪也未必能有例外,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創業者才利用擴股等其它形式籌集資金。
在多年來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浙江都有不少富豪上榜,其中浙江溫臺(溫州、臺州)地區的富豪尤其引人注目,一個是人數多,二是財富量較大而少泡沫,不像有些人在富豪榜上坐過山車,一會兒上,一會兒下,老是讓人感覺不踏實。
但在這兩個深藏在浙江南部山區的城市中,其實真正令人吃驚的并不僅僅是民間藏財的豐富,還有其財富的運作方式。讓我們對此作一回顧,朋友們或許能得些有益的啟示。李書福是個名人,他造的吉利車,在社會上口碑分野,但賣得一直不錯,因為吉利是確確實實的國產貨,百分之百、如假包換的民族產業。吉利集團遭遇的“侵占巨額財產”事件,曾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據公開報道,事件的主人公之一李國順回憶:“1997年李書福要搞汽車,李書福說你把錢投進來,我按2分利給你,我說投資太大了,李書福說有錢的帶錢,有力的帶力,你投個1500萬就夠。”事情后來不了了之,像這種事,本來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外人不便置喙,只是由此事件可以看出,在吉利的四個轱轆底下,并不只有李書福一個億萬富翁,還匿伏著多個億萬富翁、千萬富翁、百萬富翁。李書福正是集眾人之力,依靠各種方式“集合”來的民間資本,才得以圓了自己的汽車夢。
向親戚朋友借一些錢作為初始資金投入,是許多創業者的起點。只是在浙江溫州、臺州,他們將“民間借貸”這種形式發揮到了極致。這里,家家戶戶手里都有幾十萬的現金,但相當一部分溫臺人手里的錢不存銀行,不炒股票,他們的資金在民間金融體系里快速地流動著。 “標會”或者“抬會”,是這個地區普遍的現象。長期以來在民間形成的老百姓之間互相接濟的這種組織,在溫州被叫做“會”。早期的會有的不收利息,如官會,只是為朋友或族人解一時之急;在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后,溫州人開始按月收息,民間借貸與金融機構的貸款之間存在2-9厘的利差。在某些地方,往往有一些人是當地公認的資金周轉人。平時誰手里有閑錢,會先向他們“登個記”。如果有人要做生意,就去找當地的周轉人,周轉人在對借錢人的以往信用非常了解的情況下,一旦確認生意沒有太大風險,就會把會內其它人的錢先借給他,幾百萬的資金在幾個小時內呼之即來,令人驚訝。
過去民間借貸的范圍比較小,主要用于生活臨時資金急需,如結婚、建房等等,是老百姓自助互助的一種形式。而現在成為投資融資的重要形式,不僅工業、商業,就連辦學校、辦醫院,也會采取向民間募資的辦法,綜合性的溫州大學大部分的股份都來自民間,其最大股東的投資額是5000萬元。有關人士表示,如果沒有民間借貸,溫州的橋頭紐扣市場、柳市的低壓電器市場等10大專業市場,根本就不可能發展壯大。一項統計表明,溫州中小企業共有16.7萬家,資金來源60%靠民間借款,臺州地區的民間融資甚至占到企業資金總數的50%左右。 關于大規模、有組織的民間借貸行為,過去央行的態度是明確反對,現在則是不置可否。以中國官場的潛規則而論,由明確反對,到不置可否,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央行對于民間借貸感到頭痛的,一個是監督管理,一個是混亂的利率,沖擊金融市場。同時,在民間借款者與被借者之間引起最多矛盾的,甚至發生流血事件的,也主要是利率,鬧不好就成了高利貸。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