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發強用了整整六年時間樹立了探路者品牌,打破了洋戶外品牌一統中國戶外市場的局面。接下來,他要考慮的,是如何創造一個源遠流長的故事
盛發強剛從歐洲回來,拖著一身的疲憊,詳細地講述著他的見聞:很多歐洲的賓館里沒有提供一次性的洗漱用品,很多國家房頂上都安了收集雨水的管道。他把這些都歸結為環保意識。
于是,他在今年8月份做了一件“大事”,完成了“尋夢可可西里——保護藏羚羊與探路者同行”的主題活動。盡管在外人看來,這只是一次簡單的營銷方式,不過在盛發強的思維里,這既是一次“探路者”產品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讓探路者延伸到環保活動中去,以此來吸引人們對戶外野生動物的關注。
盛發強創立的探路者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七年了,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宏福創業園內,8000平米建筑面積的總部,展現的完全是一家實業公司的面貌,為此他很得意。年近一個億的銷售收入,在國內戶外產品行業,算是首屈一指。
民族的,公益的
盛發強在這幾天一直在忙碌著準備8月24號在青島召開的訂貨會。一年四次的訂貨會,讓探路者公司每個人每天都處于一種比較興奮的狀態。
促使盛發強創立這家企業、闖進戶外產品行業的動力簡單而明確——他要創建一個中國的名牌。
在普通人看來,名牌就是有品味,或者電視廣告狂轟濫炸打造的“名牌”。但在盛發強的觀念中,選擇一件產品,購買的不僅是產品本身的功能,還有產品之外的社會價值感。比如汽車,名牌可能暗示更多的安全感;比如買海爾電器,則意味著更周全的售后服務??
但他很清楚,品牌的形成絕不是靠幾次廣告就能解決問題的。消費者心目中真正的名牌更多地靠口碑傳播。一個消費者的贊揚,會被傳播導致25個人對此品牌認同,并引導其中8個人產生購買行為,反之亦然——這是盛發強在幾年的研究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當時在戶外用品行業,Dolomite Dolomite、salewa、Columbia、樂斯菲斯、哥倫比亞等歐美的知名戶外品牌一統天下,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
于是,盛發強想到了民族情結、想到了要把探路者品牌注入民族文化。這種定位,讓他很多時候像一個公益活動家。保護藏羚羊,只是探路者公益活動中的一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的登山隊登上好幾個高峰時,穿的都是探路者生產的產品,中國登山隊隊長王勇峰也會選擇他們的產品,這遠比狂打廣告要強得多。
探路者的產品開發和設計隊伍有20多人,每一季都有多種新品推出。但盛發強心里卻始終有一個遺憾:現在很多產品的原材料都由國外進口,比如戈爾公司的Gore-tex,3M公司的保暖材料,杜邦公司的速干材料、抗撕裂耐磨材料等等。這些材料排汗的及時性、防水的周密性,包括良好的透氣狀況,是國內廠商同類產品根本無法比擬的。
“我期待國內的原材料生產商有大的突破,同時也期待著自己能在設計能力、品牌控制和品牌形象上取得突破。”盛發強的民族情結又一次流露。
創造一個源遠流長的故事
盛發強喜歡上戶外產品純屬偶然。高中的時候,一次和幾個朋友帶了帳篷去野營,盡管帳篷可以防雨,但遇到了大批蚊子。回來時,每個人都被咬了很多包。那時起,他就夢想著有一天能自己制造一頂防蚊帳篷。
出生于甘肅敦煌的他,在西北這個多山的地方一直呆到高中畢業。盛發強很好動,經常會去野外走走。1988年考大學他選擇的是測繪專業,1992年從中南大學畢業后去了北海,做起了印刷業務。
盛發強做印刷業務時接觸到了很多好看的設計,包括一些禮品、衣服等等,他開始有意無意也做些設計玩玩。由于測繪專業出身,繪圖能力很強,過了一段時間后,他竟然也設計得有模有樣。1995年,他干脆找了幾個朋友,大家一起湊了點錢,注冊了一家公司——北海天惠旅游品公司。以后的三年時間,他嘗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值得慶幸的是,公司存活了下來。
由于北海信息不暢通,1998年,他把公司搬到了北京,剛開始就在香山腳下的一個小巷子里。“盡管比較落魄,但一起的四個伙伴都很有激情。”七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探路者從當初的幾個人,發展到了超過兩百多人,這還不算眾多的加盟店。現在,從北京擴展到全國九十多個城市,探路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擴張。
穿著探路者自己生產的登山服,盛發強踏上了高高的玉龍雪山。那一刻,玉龍雪山散發的獨特魅力讓他忽然又有了新的感悟:他要做的,不光是怎樣去創造一個品牌,而是如何去創造一個源遠流長的故事。正如玉龍雪山的迷人,不是因為它是最高的,高不是讓人望卻步的理由;也不是因為它是最險的,險不是讓人不可逾越的鴻溝。真正的魅力在于那種純凈——不管負重著多少生活的艱辛,承受著多少生命的困厄,在山上的人是簡單的、純凈的,靈魂接受了雪山的洗禮,就算老人也會煥發出青春的光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