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別人用了,我們一定不用。藝術講究的是個性。‘唯一’的境界最過癮。” 林天放說,“我們所創造的空間最后真的不屬于我們自己,屬于所有的人。”
無論是冷酷如鋼鐵的“藏酷”,溫情如綺夢的“粉酷”,還是主營山西面食的“面酷”,LOFT系列作為前衛和時髦的符號,已然成為了北京時尚文化的地標。
這一系列地標,出自生于藝術之家的林氏姐弟四人之手。用藝術創作的思維經營餐廳,林氏姐弟四人每一次創新必能引起廣泛的關注,同時也會招來非議。面對《Discovering Value·中國電子商務》的記者,三姐林天放講述了他們的經營“異”術。
藝術之家多創意
林氏姐弟四人生于一個典型的藝術之家。父親是畫家,母親是舞蹈家。從小耳濡目染,創意的感覺融入到了日常的生活和行為模式中。
姐弟四人都沒有循規蹈矩地到什么單位上班。大姐林丹詩下海經商,在餐飲行業積累了經驗;二姐林天苗,二姐夫王功新都是國內知名的畫家、藝術家;弟弟林天目,雖沒有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但是藝術感覺好,對藝術的把握和開創能力都很強。2000年,在姐姐們的支持下,他開了名為“THE LOFT”的“藏酷”酒吧西餐廳,第一次把LOFT這個概念引入北京,或許在經營上還欠缺整體理念和實際操作經驗,但他起點很高,人氣極旺。
林天放本人,當過老師,辦過公司,開過畫廊。如果不是嫁給畫家丈夫,她可能是家中離創意最遠的人。但她骨子里不安分的東西比一般人多,當老師時,從來不按照教案教課,喜歡自我發現,不愛“隨大流”。現在“勉為其難”負責“粉酷”的經營管理,不得不刪掉一些個性的東西,按照一些具體的原則和方法,理性應對。
姐弟幾個感情非常好,一旦有好的想法、創意都是相互幫襯、合力打造。弟弟的“藏酷”酒吧西餐廳開業不久,林天放就創辦了“藏酷多媒體藝術空間”,二姐和姐夫親自把關。這里聚集了一大批藝術家,策展人,舉辦了電影俱樂部,戲劇、文化講堂等一系列活動,中外交流不斷,像個國際藝術家接待站,非常火爆。后來798等多媒體空間紛紛出現,他們反倒覺得“做不做”不重要了。“種子可以隨便灑,在哪里開花不重要。”
2002年,他們找到一個廢棄的檢測車間,打算辦一個東南亞風味的餐廳。年輕一代提議,網上女孩很漂亮叫“粉漂亮”,“粉”是“很”的諧音。于是“粉酷”問世,既有很酷的意思,又彰顯出其艷粉的主色調。2003年,姐弟幾人將一家新餐廳接手,創辦了主營山西面食的“面酷”。
現在北京本地乃至外地,出現了很多模仿藏酷風格的餐廳場所,有的甚至直接以“藏酷”命名。林天放對此很無奈,“如果別人用了,我們一定不用。藝術講究的是個性。‘唯一’的境界最過癮。”
體驗在細節
一般商家都愿意給餐廳注入些理念,讓客人在消費的同時,得到另外的體驗。譬如一些泰式西餐廳,營造熱鬧的氣氛,符合亞洲人喜歡嘈雜、歡快的場面,以引起食欲。
但林天放坦言自己對“體驗經濟”的概念并不在意,他們沒有刻意地設計,就如同是搞藝術創作,在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細節,處處都是理念的體現。
二姐林天苗和王功新兩位藝術家大膽運用艷粉艷藍,把“粉酷”設計成為嫵媚妖嬈的空間。一般餐廳為了節省空調,會吊頂,壓縮層高,而粉酷卻用精美的木框把空調包裝起來,不吊頂,保持大廠房原有的層高,并露出屋頂的水泥墻面。甚至不惜浪費掉一半的空間,將二層中部掏空做成天井。無論是金屬雕花鑲嵌的玻璃樓梯,高懸的金色幔帳,各種東南亞風格的擺設,“粉酷”到處充斥著浪漫與美的創意。來這里消費的80%是歐洲客人,還有很多美術界,演藝界的名人。
在林天放看來,無論藏酷、粉酷,就是按照藝術的想法創作了一個空間,作品創作結束,任務就完成了。至于觀眾心中的印象如何,留給他們自己去體會。他們不會去刻意捕捉觀眾想要什么體驗。
創辦“面酷”是林天放的主張,他們全家曾在山西生活過很多年,對面食非常熟悉。山西人能用一種面粉做出很多種面食,并開發出很多粗糧資源,顯示出對食物的尊重,對資源的珍惜,這就有文化蘊涵其中。林天放認為,挖出文化,疊加文化概念,飲食就變得有意思,就和藝術創作一樣,要找到創作源頭。
“不善經營”的藝術理論
按照“一等智力從政,二等智力從商,三等智力從藝”的說法,林天放把自己歸在第三等。用她的話說,藝術,有時候就是“異”術,比較另類。
典型企業家對數字的敏感,對市場宏觀把握的直覺,象獵豹一樣。而他們更習慣用眼睛看事情,想問題比較簡單,充其量是個帶引號的商人。
他們沒有像一般的商家那樣,梳理品牌,發展經營連鎖,反復打造同一品牌。而是經常突發奇想,把原本經營挺好的店,重新弄,從頭做。這種“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的做法曾引來不少非議與不解。
他們也知道這樣做從“經營”上,從“擴大財富”上不利——十年來,盡管步子邁得很大,他們的“財富”仍原地踏步。但是作為藝術家,他們不喜歡重復自己,喜歡不斷創新。
對于既得的東西,林氏姐弟也不太象商人一樣,牢牢把著不放。
“藏酷”曾帶給人們很多啟示,但別人按照這個思路,設計出了比“藏酷”的盈利模式和空間氛圍更有利于經營的模式,反倒使“藏酷”顯得“目標客戶不明確”、“經營方向不清晰”,在管理中出現了困難。由于“藏酷”的帽子太大、太重,改成什么樣民眾也不會驚喜,不得不進行徹底的“革命”。最近,林天目將“藏酷”改裝成為了“鼎酷”,和別人合股開起了火鍋店。至于“藏酷”這個品牌,在沒想好做什么之前,只能關掉了。
而對于大家都在搶的事情,他們也特別回避。“你也可以說我們是害怕競爭,你看好的資源,很多人眼睛盯著,感覺不過癮。我們不是驍勇善戰的人,僅僅是自得其樂。”林天放說,藝術家是一群特脆弱,不善于競爭、不善于經營的人。很多藝術家埋在下面,不吭聲,也不會吭聲。那些靠經營在社會上特別成功的藝術家,反而欠缺藝術家真正的本質。
林天放覺得,創作就是藝術家對社會的貢獻。把藝術融入生活,不只一個口號。對于他們而言,餐廳經營是一個事,但不是一生中的追求,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業。可以三分鐘創造它,也可以三分鐘打破它。如果僅僅追求錢,餐飲業最勞心勞力不討好。但作為一個傳播的窗口,它能很直觀地讓很多人感覺到你的用意。“我們屬于拋磚引玉,利用餐飲這個窗口,把自己的感受經驗迅速傳播出去,在社會上流行推廣。我們自覺不自覺地做了這樣的工作。”
學會說NO
對于每一次創新勢必引起廣泛的關注,林天放覺得要感謝公眾,特別是身處首都北京,稍微別出心裁馬上就受到強烈追捧。她曾多次說過:“我們所創造的空間最后真的不屬于我們自己,屬于所有的人。”
更多的時候,他們是被“推著走”的。很多人帶著創意和期望,慕名而來。這些年他們說“NO”比“YES”多得多。林天放明白,商業循環往復、不進則退,尋找資源,占有資源,擴大資源,再尋找,占有,擴大 ??就像穿上紅舞鞋一樣,停不下來。而藝術家需要閑適優游的生活,思想上才有創作靈感。所以究竟追尋什么,想過怎樣的生活,必須要嚴肅的考慮。她覺得物質的東西,是有“夠”的。在適當的時候,一定要會說NO,要停下來學習看書,補充能量。不停的前進,肯定會導致藝術創作的枯竭,而藝術上枯竭了,過癮的事情就沒有了。“在追名逐利的大道上,你還不是跑得最快的一員,那么你的價值又能體現在哪里呢?”
“現在全社會對‘創意’都很重視,超前的東西不再是曠野呼聲,而成為了流行時髦。不過我們又困惑了,不知道下一步該干什么了。也許該告老還鄉了!”林天放笑聲爽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