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愛電影,就該試試躺在大屏幕下看電影的愜意感覺,要是再下點兒小雨、飄點雪花,你會著迷的。”
三十年前,喜愛看電影的王岐順,天天替鄰居家阿姨倒垃圾。鄰居阿姨在電影院賣票,每當她值班檢票,年少的他總是夾在人群中,偶爾抬起頭和阿姨對個眼神,偷偷溜進電影院。少年王岐順當時并沒有料到,幾十年后,自己也會擁有一家電影院,成為北京楓花園汽車電影院的老板。
熱愛,是王岐順選擇這個行當的理由。在他看來,汽車電影院,是電影和汽車兩種百年文化的交融和沉淀。只有文化,才具備真正的吸引力。身為一個精明智慧的商人,王岐順相信,這門生意能給都市人帶來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
做樁有意義的生意
1997年,楓花園汽車電影院成立,引來了一群帶著長槍短炮的外國記者。這群來自CNN、ABC、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在這個中國第一家汽車電影院里考察一番,得出個結論:雖然汽車電影院這種模式源自美國,但這家楓花園汽車電影院的硬件設備和經營想法卻更勝一籌。接著,這些記者好奇地問老板王岐順:“這個電影院是黨組織群眾來看嗎?”
王岐順對這個問題簡直哭笑不得:他的電影院完全是民營的,需要自負盈虧,要是有黨來組織群眾觀看,倒是不用擔心收入了。
從萌生開一家汽車電影院的想法到付諸實施,那段時間王岐順沒少受嘲笑。進入這個行業時,他是兩眼一摸黑,四處拜訪專家,卻四處碰壁。
在九十年代中期,全國各地電影院都十分不景氣,電視吸引了太多的電影觀眾,很多電影院淪落到“給票也沒人來”的尷尬境地。當時文化產業剛剛向民營資本放開,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電影院線仍屬國家文化系統,“開電影院是國家的事,個人有多少錢?能賠得起嗎?”
對王岐順來說錢不是問題,他有一千萬。這錢,是他前幾年在“海”里折騰出來的。
他1986年和哥哥一起下海開飯館,很快把餐館開出沈陽老家,開到了秦皇島。后來他動了念想,想去國外掙錢。憑著自己上學時學的幾句俄語,王岐順1989年跑遍了美國和歐洲。他一邊旅行,一邊在外國餐館打工了解情況,捎帶掙了路費。國內、國外兩相對比,他敏感地發現還是國內機會更多。
于是王岐順回國,正趕上原始股開始發行,他不懂股票,只記得看《子夜》里說誰買股票誰跳樓。這個膽大的東北男人沒信這話,他有自己的盤算:如果拿比廠長更多的股票,是不是在廠子里說話更管用?拿著開餐館幾年內掙到的十幾萬,王岐順幾次簡單的買進賣出,完成了資本積累的三級跳。
有了更大的啟動資金,王岐順有幾分驕傲:他要選更有意義的生意。他和哥哥辦了全國第一家景山技術學校的分校,外向的王岐順把學校交給哥哥,想另選一樁適合自己的生意。這種情況下,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在國外時曾聽人說起過的汽車電影院。
比外國人做得更好
盡管資金不愁,也對電影自小就喜愛,但王岐順也沒打算做一門賠本生意,他有自己的權衡。
擺在他面前的生意機會很多,但從小父親總說“挨著金是金,挨著玉是玉,挨著瓦塊是磚頭”,他認定跟文化產業靠邊的生意肯定有意義。“一個時代的繁榮,文化不會總是落后”。
沒有物質就沒法談精神生活,同樣熱愛汽車的王岐順認定,有車的人應該有經濟能力來掏錢看電影。“比別人早五秒鐘”,既然中國沒有汽車電影院,肯定有機會。他相信物極必反的道理——既然電影已經臭到極點,離香的日子也不遠了。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七年。
王岐順是個不服輸的人,他想做成的事情,沒有辦不到的。在北京請教專家碰壁,他就去上海;在上海碰壁,去香港、去加拿大。在世界各國又轉了一圈后,他回國創辦了楓花園汽車電影院。
外國人生活很隨意,只要拉塊幕布,打開放映機,在車里戴上耳機,就能算是一個汽車電影院。可中國人看電影的習慣卻截然不同。結合獨特的文化背景,王岐順的汽車電影院融入了中國特色。
“在中國,電影和愛情分不開。”中國人含蓄、又好面子,所以電影院附近應該有吃飯休閑的配套設施。他把自己租來的場地轉租給餐廳,既減少了房租成本,又帶動了氣氛。年輕觀眾是汽車電影院的常客,他們更喜歡體驗新事物。有時在這兒,也會有商家舉辦一些時尚活動,吸引年輕人的注意。
王岐順要給這門生意注入品質。汽車電影院不同于其他形式,人們坐在自己的車內看電影,私密性很好,可帶著耳機會很不舒服。他研究國外汽車影院的聲音系統后,改進了影院的聲音系統,通過解碼器將影片聲音用車內調頻收音機傳播,達到了杜比立體聲效果。同時,為了追求高品質的觀影效果,電影院全部采用鋼質屏幕,照明燈光每六個月更換一次,以免光線損耗。
很多人覺得,在國外汽車電影院是藏污納垢的地方,一開始王岐順也擔心這點。后來他發現,亞洲人都含蓄知禮,汽車電影院對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來說,不過是多了一個全家休閑娛樂的地方。
電影屬于年輕人
王岐順是沈陽人,第一次來北京,他參觀了天安門、故宮、頤和園和長城。后來常住北京,他發現每次帶人參觀,總是那幾個地方。“不能老是吃老本,北京也得有新的文化形式。”如今,很多周圍地市的人黃金周開車游北京,會在晚上來楓花園電影院看場電影再走,這讓他忍不住偷偷高興。
創辦電影院初期資金投入很大,王岐順曾經有過家里只剩下五十塊錢的經歷,但他從來也沒有害怕。“老天爺是公平的,只要比別人更努力、更勤奮,稍微動點腦子,不做虧心事,肯定能把事情做成功。”
如今,楓花園成為北京市首輪放映的十家影院之一,票房也遙遙領先。可王岐順卻打算在五年后退休。他覺得電影是年輕人的事業,如果二十歲人喜歡的東西要由四五十歲的人來做,有點奇怪。年輕人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應該年輕人來做。王岐順正試著慢慢將影院的管理權交給年輕人,他正在努力調整著自己對年輕人做法的看不慣,因為這些看不慣,可能正是真正屬于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做法。
談到退休后的生活,王岐順很興奮。他想寫本留給自己看的書來總結多年的商海沉浮;他想在“獨善其身”之后,盡力去做“兼善天下”;他還想周游列國,了解更多的文化。圓了兒時關于電影的夢,還有太多個其它的夢想等著他去追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