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棒子面粥,也能付得起吃鮑魚的錢。李颙看中的是對自身生活和命運的掌控
而立之年時,李做出了一個重大的人生決定。他暫時離開農村的基層工作,掛職來到北京打工。雖然不認識一個人,也并不懂高科技,但兩年后,作為國內首家權威農業網站的構建者,李在互聯網冬天到來之時下定決心創業,要把農業信息服務進行到底。
面對中國最弱勢的產業——農業,中國最弱勢的群體——農民,北京農信通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老總李在創業的9年里耐住寂寞,只想做一件實實在在、有意義的事情:讓農民在瓜田李下、半夜三更,都能暢快地享受到最新的高科技信息服務。
“要想富,先修路”
2001年,互聯網的冬天來了,李的人生似乎也正在遭遇冰雪——他在東北出了場車禍,雖然沒有重傷,但不得不臥病在床兩個月。
人生不易,35歲的李在病床回想自己的事業,不禁多了幾分感慨。
出生在農家的李,讀大學念的是農大,參加工作時分配到農村基層,從農林局的普通動檢員做起。27歲時,他已是農業口副處級的官員。
1997年,市里的文件說,農口的干部可以掛職出去學習,李背起包來到一個人也不認識的北京打工。在這里,他接觸到了當時剛剛興起、讓他興奮不已的互聯網行業。兩年后,他毅然辭去公職。
李一邊自學技術,一邊瀏覽了上百個網站,一點一滴地建立了首家農業互聯網站——中國農網,上線日期他依然記得很清楚:2000年4月16日。當時,北京三環邊的大廣告牌上貼滿了聯想FM365網站的廣告,李看著張揚的廣告,心想這可能會是未來發展顯赫的大網站,因此他下定決心:“要比FM365早兩天誕生。”
互聯網的冬天來了,中國農網所屬的大北農集團看不到盈利前景,決定將整個部門撤掉。躺在病床上的李想來想去,覺得四年間就干了農業互聯網這么一件事,一定要把這事做好。
2001年底,李回了趟老家,將房子賣掉,又從父母姊妹那兒籌到一筆錢,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買下了中國農網。如今讓他自豪的是,當初沒有辭退一名員工,并且在那年過年時還給大家發了獎金。
可企業總要生存,總不能連員工都養不活,老婆孩子都吃不飽。李開始思考企業的轉型。互聯網當然是大趨勢,建立網站好比是建車站,可“要想富,先修路”,得把路先修好,貯備好貨物,這樣車站才能真正有用。李將企業定位重新明確:向大型農企、涉農政府機構提供網絡解決方案,“把路修好”;對農業信息做數據資源開發,“準備好貨物”。
事實上,這次調整不僅讓公司活了下來,而且收獲頗豐。李的公司目前在農業信息市場上占到約20%的市場份額,屬國內領先,為8個省份、17個地市的400多縣鄉提供了網絡建設。
對得起農民的兩塊錢
出身于農家的李深知農村生活不易,他對產品品質的要求是:“要對得起農民的兩塊錢”。而農業服務的標準,則是要讓農民“用得起、用得了、用得好”。
身為農民,如果你愿意,每月你的手機上可能會接受到由農信通公司提供的免費農業信息。如果你對其中的某一類感興趣,花上兩元錢,你便可以了解蔬菜價格、種苗信息或者務工信息。
如果你普通話不標準,又不會玩五筆手機輸入,那么只需在網通營業網點購買由農信通開發的OTA卡,就可以通過手機菜單進入蔬菜價格浮動表,只需通過鍵盤上的按鈕上下選擇,蘿卜或是菠菜的最新價格行情就一目了然了。
李認為,做農業信息服務,要了解農村情況。有的公司使用無線互聯網方式提供農業信息,他覺得這是誤導。如果通過WAP瀏覽,僅流量費每月就需要一兩千元,即便農民用得起,再添點錢可以直接買電腦,誰還用手機!
讓李十分驕傲的是,農信通在行業內領先了五年,幾乎所有與農業相關的信息服務模式都是由自己開發出來的。從最早搞農業網站,到農業信息尋呼網絡,到電話語音系統,到手機短信業務,甚至在2004年就推出了IPTV農信服務,李試圖嘗試不同的渠道和方法給農民提供信息。
李最新的“絕招”是農信通即將與河南網通推出的“農信陽光”服務。農民撥打農業信息熱線,將不收取任何附加信息費用,也不收取長途費用,全部按市話費用計算。
不額外收費往往意味著“羊毛出在羊身上”,可他偏偏要做到“羊毛出在牛身上”:經過詳細調研,他發現很多生產化肥、種子、飼料的公司十分需要直接、有效地將自己的銷售信息傳遞給農民,他們愿意為此買單,運營商也愿支付費用。
如今經過采編中心篩選、加工過的十萬條信息都已錄入進庫,其中還包括調研得來的新發現:農村人還喜愛定制具有鄉土氣息的特色農村笑話。
比Web2.0更有潛力的市場
農村窮、農民苦,但李堅信,看問題應一分為二,落后同時也意味著潛力。
農村市場消費不規則,農民把生產看作投資。如果信息沒用,一分錢也是貴的;如果信息有用,能賺回一萬塊錢,那花上一百元也是便宜的。
如果一戶農民養上三五只雞自己吃、養上一頭豬等著娶媳婦,這樣自給自足的生活肯定不需要信息。但如果養上三五百只雞、養上五六頭豬,這樣的規模養殖戶肯定關心飼料信息、肉類價格、防病治病。而僅河南一省,這樣既有需求,又有支付能力,有相當規模的養殖大戶就有75萬戶。
“這是一個比Web2.0更有潛力的市場”。如今,農信通公司的免費短信用戶將近百萬,收費用戶也有十幾萬。而電信增值服務市場的發展,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支持,讓李看到真正的機遇才剛剛到來,好日子還在前頭。
從政經歷也讓李明白,農業關乎官員政績,政策上的支持決不會少。其實做房地產再掙錢,也沒有農業能牽動政府的心。農業的事再小,也引人關注。回想自己的創業路,李覺得做這個事要耐得住寂寞。其實外面比農業火的事很多,如果當初自己選作交通、石油、煙草等行業的信息化,可能比現在發展得好,不過李感嘆,“掙多少錢是個夠啊,就算是有虛榮心吧,做好這件事是功德無量的。”
怎么把盤子做大?
在農業信息化領域領跑了五年,李說自己如今不過是撿了些貝殼和珍珠,不知能不能把它們串好掛到脖子上。不過,“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該做好的事就應把它做完美。”
發展的節奏是一定要把握的。“跑得快攆上窮”,如果太超前,難免成先烈;可“跑得慢窮攆上你”,發展太慢,可能也會錯過機遇。評價自己的這個行業,李感嘆水還是有點淺,盤子還是有些小,畢竟,農業是比較弱勢的產業。
他至今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及早融資。農信通多年來的發展資金全是公司一分一分掙來的。不過稍停片刻,李想了想說,也許早點融資,還不知怎么用,萬一花了冤枉錢也挺浪費的。可如今,農信通的分公司正在鋪向重慶和華南,李的人手“有點拉不開栓了”。
過去沒有融資,農信通堅持了下來。如果現在保持這樣的規模,也不需要融資。可李想到的不僅僅是錢,他更希望有新的管理經驗和經營人員進來。他不怕股本多元化,覺得要是能把這項事業做好做大,甘愿把管理權拱手相讓,自己可以做最喜歡的解決方案研究這一塊。
李說這也許是自己性格中的浪漫因素,其實他想干的事情還有很多。他熟讀史書、喜愛文學藝術、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他還想著將來能辦個沙龍,“把文化藝術這方面的事情做一做”。
出身于農家的李排行老大,由于父親在外工作,自己所有的農活都會做。高考之前,他還特意先趕回家收了麥子才上考場。李說其實家境在農村也算得中上,不應無病呻吟,但農村生活讓他不怕吃苦,對生活的要求很簡單。如今常年在全國各地跑市場,除了必要的場合,他一天吃飯也不過十幾塊錢,住個干干凈凈的二星酒店就行。
愛喝棒子面粥,也能付得起吃鮑魚的錢。李看中的是對自身生活和命運的掌控。這個時時在路上的中年人,不僅在圓自己的夢想,也在幫助更多的農民圓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