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個年輕藝術家組成的UNMASK小組并不熟悉商業運作之道,但如今他們卻希望通過生產介于藝術品和普通產品之間、融入設計概念的商品,在大眾中廣泛流通,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點樂趣
一只白皙的,指甲和關節略微泛紅的女性的手,輕輕摩挲著同樣圓潤迷人的腳踝。膝蓋之上,是半張女性的臉龐,目光迷離。有著脊柱凹陷痕跡的溫潤背影看上去略顯孤單。除此之外,什么也沒有。
這是一個鏤空的雕塑作品,看得出這是一個女性席地抱膝而坐的剪影。然而,除了雕塑者刻意強調的身體元素,其余的身體部分都被一一略去,留下一個高約2.7米的身體意象立在北京798帝門藝術中心的進門處。
這是UNMASK小組的雕塑新作《半透明》系列中的一個。和其他的藝術家一樣,UNMASK小組成員——三個大男孩劉展、匡峻和譚天幃不喜歡向別人逐一解釋自己的作品。
2006年上半年,UNMASK在忙活兩件事:一件就是正在帝門藝術中心舉辦的雕塑作品展覽;另一件“有點不靠譜”:他們在去年底獲得一筆投資,目前正在試驗與普通廠商合作,批量生產融入自己設計元素的商品,期待通過商品的流通,使藝術由小眾逐漸走向大眾。
相對于藝術作品對于意義傳達的模糊,所謂的融入了設計概念的產品卻十分好理解:一個普通的水杯,也許沒有任何特別之處。當你拿起它喝水的時候,水杯底部印著的豬鼻子,會讓周圍的人會心一笑。這就是設計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樂趣。
UNMASK小組說,通過設計改變人們的生活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夢想,盡管他們把自己的夢想稱作“異想天開”,戲稱還不知道自己是會成為“先驅”還是“先烈”。
設計之妙在于體驗
UNMASK小組似乎從來不排斥藝術作品呈現出商品的特征。作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97級的學生,他們的畢業作品《Do you know UNMASK》以各自的形象為藍本,通過小型玩偶、平面海報和襯衫的形式將自我進行重新塑造。
他們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是在襯衫上的自我表達。普通棉布襯衫上印著如雕塑般的身體輪廓,而上面錯綜的花紋和鋪陳的顏色恰巧用來充分表達內心。你可以說這是一件藝術作品,但如果真把這件襯衫穿到身上走上大街,也沒什么好驚奇的,頂多會由于樣式新穎招來注目,畢竟它只是一件看上去“很設計”但又實實在在的襯衫。
這組設計使他們與仍然沉浸在蘇聯學院派雕塑藝術中的其他同學截然不同,并獲得了當年中央美院畢業生作品展的學院一等獎。
從學校畢業以后,UNMASK小組最初的工作是純粹的藝術創作。但完全自我的藝術表達、昂貴的作品價格、雕塑作品的唯一性特征,把大眾隔絕在藝術品消費圈子之外。三個年輕人并不滿足于自己的作品只限于在藝術品領域流通。他們在國外看到有很多著名設計師擁有產品專賣店,玩具、手表、煙灰缸,這些日常用得到的東西可能都出自大師手筆,雖然也有件數限制,但價格一般消費者完全承受得了。
劉展說曾經看到過一塊手表,外形和其他手表沒什么區別,但只有視線和手表呈現45度角時,才能看清表針上的時間。而這個角度恰恰是正常人抬起胳膊看表時視線和表盤的夾角。還有一款手表,使用者必須通過自己對時針方位的計算才能讀出時間。“這些產品真的很有意思,不是說它的價格有多昂貴,材質有多高檔,而是它能給人一種很深的體驗,讓人的生活變得有趣。”
作為藝術家的他們看重生活細節中體現出來的新意。打開一本UNMASK作品集,每個人都會一愣:大三十二開的銀色冊子翻開后并無一字。稍停片刻,讀者會發現其實每一張銀色書頁內都大有文章,讀者必須親自動手將銀色書頁逐頁裁開,才看得見銀色書頁中拈聯的作品介紹。
UNMASK的野心是試圖通過設計改變人們的生活,在他們眼中,設計并非虛妄。“生活太乏味了,所以需要創意,發明卡拉OK的人應該是偉大的。”換句話說,即便一個設計算不上經典,但只要能讓人體會到愉悅,就是一種成功。
2003年,當UNMASK參加深圳大聲展時,受邀為贊助商芝華士設計一款酒杯。他們的作品很樸實。因為芝華士酒總是要加冰塊飲用,所以他們干脆在杯子底端放上一顆和杯子聯為一體的玻璃冰塊。待你喝干酒,那顆似真似幻的冰塊浮出水面,你定睛一望或驚奇或微笑時,也許設計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先驅,或者先烈
如果不是碰到后來的投資商,UNMASK小組也許并沒有機會實現這件既偉大又不靠譜的事情——親自參與創意商品的生產。
以前,這個念頭很多次在他們的頭腦中閃過,但剛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并沒有這樣的財力來做這件事情。
盡管對商業社會還很陌生,但他們形成了自己對中國制造業獨特的觀察。
匡峻的理解是,對產品的注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注入科技,改善或添加功能性的需求;另外一種是注入概念,通過創意帶來新的產品價值。如果說前者需要通過科技進步才能實現的話,那么后者依靠的則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UNMASK小組的三個年輕人都同意,在當今中國,比技術可能還不具優勢,可如果比想象力,應該還有潛力,可遺憾的是,能看到這一點的商家很少。
譚天幃說,自己有個朋友專門生產賽車服裝,每次拿到國外的服裝式樣后照單全搬,唯一的不同是改一下商標。“但你不能簡單的評判他,畢竟,受到條件的限制,可能他根本沒有用來進行設計開發研究的錢。”
在他們的預期中,中國企業注重設計是遲早的事,但落實也許需要一代人,最保守的估計也需十年。而他們現在的實驗是否正當其時,三人都不能確定,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他們正在盡全力實現一個理想。
他們并不擔心產品的生產品質,“假的做得比真的都好,工藝肯定沒問題。”而真正讓他們擔心的是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消費者對產品的接受程度,“這個事情不是一兩年能做成的。”
如今UNMASK小組的精力被牽扯了大半,“設計、加工、成品、推廣、定價、銷售,如果這個產業鏈不親自走一遍的話是不行的。”投資人的錢不能浪費,而且獲得投資的機會也不可能重復出現。
相對而言,他們覺得投資人的壓力更大。他們的投資人最早是他們雕塑作品的買家,后來雙方在了解中達成共識,相見恨晚,覺得應該做這件有意義的嘗試。投資人也向自己的朋友推薦過這個項目,人人都說好,可真到了掏錢的時候,卻沒有人吱聲。
“真的不是為了掙錢。如果為了掙錢,開個小飯館可能掙得更多。”UNMASK小組說, “我們不排斥商業,但看中以什么手段掙錢。”
“藝術是什么?滿足了衣食住行之后,才能談藝術!”但商品不一樣,如果每件商品里注入設計的元素,那么通過對商品的使用,會點點滴滴改變生活。
當被問起最喜歡的一件設計作品時,譚天幃想了一想,回答說是菲利普·斯塔克設計的榨汁機。劉展在旁邊說,“這個太經典了吧。”這款榨汁機成品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看上去仍然實用而且時尚。“不貴,幾百塊錢就能買上一個,把它放在那兒看,象件藝術品。”
也許,這正是UNMASK小組期待自己的商品所能達到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