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后的理財商機 浙商發財之道 大家知道,近幾年來,一個在商界最為活躍的群體叫浙商。而浙商的成功,有著更多的因素和元素。這里我只想說說浙商的理財之道,或許會給廣大朋友有所啟發。
在真正的浙商眼里,理財并不只是一個狹義的概念,而是一個廣義的范疇。
他們,把自己有限的資金,更多的投向產業,以產業賺錢就是最好的理財。
然而,理財又是十分寬泛的,我們日常的記賬只是理財的起點而已。管好收支僅僅是基礎。更重要的則是投資。而浙商,資金更多的是投向產業。
最新的一個頗為流行的浙商22條商規,其中首條是看央視《新聞聯播》。為什么看《新聞聯播》就能把握投資呢?使你能賺錢呢? 以下引用:浙商22條商規第一條:
★堅持看CCTV-1新聞聯播
你可以不看財經報道,也可以不看焦點訪談,但你必須堅持看CCTV-1新聞聯播。要想把握經濟命脈,必須關注大局。
看新聞,重要的是看新聞背后的新聞。政治家可以從聯播中看出政治動向,而經商人則應該從新聞中看出經濟氣味。
各人都知道浙商中的溫商吧?近年來,溫商帶著資金到處“炒房”,讓全國的房價高漲不下。本人采訪過一位專門炒地皮和房地產的溫商,她告訴我,炒房其實就是溫商從看聯播中受到的啟發。還記得吧,早些年國家剛出臺住房可以按揭的政策吧,就是這一條政策,讓溫商看到了賺錢的商機:用最少的錢,可以通過炒房,賺取最大的利益了。炒高房價,再脫手轉賣,其中的利潤肯定十分可觀。于是,有了一次的成功,眾多的溫商就爭相效仿,以至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炒房族。那位溫商說,其實,炒房族并不是溫商中最有經濟實力的人,大多數可能還只是小資和公務員、小商人一類的“小資者”,手頭有幾十萬或上百萬積蓄的溫商在初期炒房中算是大款了。而通過幾番的炒房,這些炒房族真的成了大款。
最近,浙商又把投資眼光瞄準了資源型產業。這是在國家倡導節約資源時開始的。你想想,山西即使有最多的煤礦,也有挖完的那一天吧?資源的不可再生性,讓誰擁有資源就可以奇貨可居了。我的一個朋友最近就在云南投資兩個億承包了一個煤礦。估計這個煤礦可以挖30年,這真的讓朋友挖到了一個“富礦”了。煤礦是高成本和高風險的產業,但也是賺利最多的產業了。
有一個失敗的事例,值得吸取。前幾年,我們這去投資生產水泥行業的老板有不少。承包石灰礦,生產水泥。那時正是溫商炒地皮熱的時候,且全國房價高漲時期。可是,近年來,卻“拖不動”了。去年國8條,今年國6條,控制房價上漲,水泥降價成必然。這么多的資金投入下去,指望的是高收益。沒有了高收益,這些大筆投下去的錢就有點“虧”。 “死錢”不賺錢,“活錢”才賺錢。只有讓自己手中的錢“流動”起來,才會賺錢。還有,研究浙江縣域經濟中,有一個亮點,就是“塊狀”。一個產業,總是有千家萬戶的人在干。這是“跟眾”商機。一個大家可能都聽過的理論:馬太效應。一條街上只有一家服裝店,生意不一定好。可是整條都是服裝店,生意反而好了。于是,在我們浙江,只要有一家干成功了,就會有千萬家跟上,形成了社會一條龍式的產業。這樣,各種訂單來了,成本反而降低了,生意也不會虧到哪兒去的。如果你光看財經報道或經濟信息,看到人家干哪個發財了致富了,你不應該去眼紅。而是應該多去想想,自己所在地的經營的產業中,有沒有創新的機會和行業,上與當地產業相配套的行業,賺了就賺,虧也虧不到哪兒去了。
大家賺在商機,小家賺在薄利。浙商看到西藏通鐵,就覺得那里有錢可賺了,就會去那投資。西氣東輸,也給浙商帶來了無限商機。不過,那是大投資的動作。我們是小家,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的。我們就賺薄利。前幾天,我就辦了幾臺襪機放在一個老板朋友那兒,讓他代為管理。一臺每天賺一百,三臺賺三百元,一年下來,就可賺上10萬元。不過,投資得要30萬。是賺了還是虧了?好在我是中國的老百姓,不計機器折舊和人力成本的。再過3年,賺回了機器錢,過后,不是凈賺了嗎?我們這都是這樣算財和理財的。
國家倡導保護環境,污染企業清理整頓,還有房子建筑面積之規定等等,看新聞聯播,順之道而行之,或反之道而行之,這里面都是商機呀。
呵呵,說長了,還是打住吧。光說不動,你是專家;光動不說,你是行家。能說會動,才是賺錢的商家。我不是商家,我只是理自己的財,盡量減少支出,重節約。過個平淡日子幸福日子就滿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