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源的世界里,研究與開發是分離的,二者由不同的實體完成。社區或志愿者進行研究活動,發布研究成果——源代碼,而商業公司根據公開的源代碼繼續開發,將源代碼轉變為軟件產品、服務,從而獲利。這樣,既促進了知識的共享,同時又能確保知識轉化為可靠的商品。
“開源軟件”的由來
2005年8月3日,以Firefox瀏覽器而聞名的開源軟件領軍組織之一Mozilla基金會,宣布成立一家名為Mozilla Corporation的全資子公司,希望通過這一盈利機構推動開源軟件的發展。此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在全球開源社區引發了不小的震動。
不少開源社區成員表示憤慨,認為這是對開源精神的玷污。然而,仔細追溯開源軟件運動的來龍去脈后,可以肯定的是,Mozilla基金會既不是第一家,也肯定不[創業網www.fswenwen.com]是最后一家投入到資本和商業懷抱的開源組織。
20年前,由于無法忍受商業軟件對知識分享和創新的壓制與扼殺,里查德·斯托爾曼(Richard Stallman)率領一幫技術高手揭桿而起,向以微軟為代表的商業軟件組織發動了一場浩浩蕩蕩的挑戰——自由軟件運動。
自由軟件運動高舉“自由、共享”的旗幟,大力揭露并批判傳統商業軟件組織封閉軟件源代碼,利用知識霸權扼殺創新的行徑。它掀開了軟件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投身到這一歷史洪流中,而以Linux為代表的自由軟件也如同雨后春筍一般涌現出來。
斯托爾曼本人被尊為“自由軟件之父”。
然而,在打倒商業軟件知識霸權這樣一個極端的同時,自由軟件運動似乎在打造另外一個極端。斯托爾曼在批判資本的同時,卻忽視或有意忽略了資本及商業運[創業網www.fswenwen.com]作對軟件產業的促進作用,將“自由軟件”與“商業運作”刻意對立起來。
自由軟件的授權許可協議GPL中就生動地體現了這種對立:你一旦使用了以GPL協議發布的軟件,就必須在后續開發中永遠使用GPL協議,不得用于商業目的。這種對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自由軟件的發展。
幸運的是,在對“自由軟件運動”以及斯托爾曼的一片狂熱追捧中,另一位著名人士終于對這種狂熱和極端說“不”了。他就是《大教堂與市集》一書的作者、“自由軟件運動”的理論家艾瑞克·雷蒙德(Eric Raymond)。
1998 年,雷蒙德和Debian工程的創始人Bruce Perens一道,號召用“開放源代碼軟件”(簡稱“開源軟件”)代替“自由軟件”。雖然這一舉動被斯托爾曼斥責,但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雷蒙德的提法。研究表明,“開源軟件”一詞的使用頻率已經遠遠超過了“自由軟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