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全球創業觀察國際研究(GEM)的報告顯示,近年來國內民間創業活動異常活躍。在全球42個創業觀察項目的成員中,中國內地已超過印度、泰國和日本,排名全球第6位。
據有關部門的調查,在我國目前的創業者中,60%的人創業資本低于5萬元人民幣,其中有18.2%的人,創業資本低于1萬元人民幣。低成本創業,表明企業的技術含量、市場占有率也相對偏低。調查還顯示,創業者的創業資金來源依次是家庭成員、朋友或鄰居、其他親屬、金融機構和同事。總體看來,創業融資成為一種親人融資或熟人融資。
從當前我國種種創業活動來看,低成本、低技術含量創業是當前我國創業活動的主體,而這部分創業者主要依靠親人或熟人融資。在此種情況下,合理引導創業者提高產品創新以及發展中小型風險投資,正成為我國創業活動亟待解決的問題。
盡管創新是創業活動的核心,然而創業融資難現在卻成為橫梗在創業活動中最大的障礙。
不久前,中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輝耀談起這樣一件事:一位中國留學生從海外回國創業,專注于GPS全球定位系統研發生產,由于后續資金不繼,借貸無門,雖有訂單在手,這位海歸卻不得不含淚關閉花掉大半生積蓄維持近兩年的公司,重新回到國外去上班養家糊口。
而《人民日報》海外版曾報道的一則創業故事卻有著迥然不同的結局。一對中國夫妻被派到德國學習,畢業后他們決定創業。在選好創業目標時,他們需要200萬馬克。他們同時找了3家德國的銀行,分別向他們遞交了項目計劃書、可行性報告、公司狀況的審計報告等資料。很幸運,他們很快就和一家銀行簽訂了合同,得到了200萬馬克的10年期貸款。他們后來回憶,依然記得當時那位德國銀行經理在簽字時手都哆嗦了,因為我們畢竟不是德國人,而且剛剛才開始做了兩年多的業務。
在創業過程中,覓到足夠的創業資金是創業的第一步。而對于中小型創業來說,融資難已成為創業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據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組織部分省份以及有關商業銀行,就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支持情況進行的兩次調查結果來看,盡管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占有比率目前已達到50%,但滯障依然存在,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尚需時日。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中小企業創業者教育水平偏低。創業者受文化水準和技能的限制,缺乏創辦新公司的資源和經驗,更缺乏創辦高成長企業的經驗,這使得創業成功的風險很大。據統計,中國企業平均壽命7年左右,而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年。即使是在市場環境相對優越的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企業壽命超過5年的也不到10%,而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從來沒有超過5%。在這種情況下,創業者申請銀行貸款或尋找中小型風險投資的難度將增大。
一位創業者在自己的創業故事中感嘆于融資的困難:我們最初選擇的是風險投資。與幾家戰略投資者談判后發現成本太高。他們無一例外地要求控股,而且是不是真正在做風險投資也令人懷疑;接下來是申請銀行貸款。沒有地產可抵押,設備資產折舊又高,我們只好找擔保公司。還算幸運,去年5月我們找到一家愿意為我們擔保的公司,雖然融資成本增加5%。中小企業申請銀行貸款首先要通過評級,評級達到A以上才能進入貸款程序。銀行的答復是“幾天就可以辦下來”,但一個月過去了,沒有回音。我們托關系疏通,一個星期后進入貸款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