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本身是82年生人,經歷了一些波折后,創業路總算上了正軌,由于我們年紀的限制,會面臨一些別人對我們的信賴感以及盲目自信等的問題,關于情商、管理學、現代管理理念,以及財務知識來說,我不想過多談及,因為類似書籍一大把,在這樣一個信息開放的時代,管理書籍大把大把,但都大同小異,要么是在討論人性管理,要么是在說“知本”經濟或者什么企業文化等等,總之都很“深奧”,但是我這里是想根據自己的經驗,提醒一下各位,在中國,我們不能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之后,又全盤接受西方的管理體系,他們的確理念和方法都很發達,但是中國的發展階段以及社會背景還有人文背景,有時候過分崇拜西式管理,反而會越走越遠,甚至有的人為了樹立文化而樹立文化,為了管理而管理,最后把利潤都忘在腦后,也好像只要運用了現代管理,利潤就自然而然產生,其實這都是被時下很多書籍給迷惑的。
我個人主張管理書籍大概看那么一兩本,知道有那么一回事情后,還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實踐,和探尋一條自己的理念的路上來。我的個人資產已經差不多過千萬,是做互聯網行業的80后,但是我運用的管理哲學和方法,恰恰有些地方和西方管理理念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心得體會,和大家共勉:
創辦公司以前在別的公司打工,總是以挑剔的眼光去看上司,一方面是為了自己今后創業不要犯下類似的錯誤,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對自己自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忽略了一些從成功老板身上發現優點的機會,所以現在輪到自己創業的時候就會非常懂得一個壞老板是什么樣子,卻不是非常了解一個好老板應該怎么做,其實并不是一味強調人本,強調人性,強調現代化管理理念你就可以做一個好老板的,那些現代管理書籍里面的作者,大多自己未必經歷過一些白手起家的過程,或者說,他們經歷了,那他們的平臺也未必和大多數人一樣的層面。下面我要說說自己的心得,并在最后總結一下自己非常在意的自己的缺點,并且是正在下意識的加以克制的缺點。
第一,不要過分強調人本和先進的所謂人性化管理理念。在中國,一些培訓大師和管理培訓者或者現代管理的什么商學院的教材,就是在不斷強調和灌輸所謂西方的先進管理模式,動不動就要人本,動不動就要強調人才,這些詞匯和管理方面已經變得越來越時髦,可是在實際操作中,希望那些真正在創業的人,要看清楚和想清楚之后再去實施,因為你的職員沒錢了可以向你要,這是天經地義,但是如果你要是沒錢了,你只能向市場要,要不來,還要被職員罵,搞不好還要承擔法律責任。所以我在這里要向各位講一點的是西方所謂的人本,是建立在“企業的終極目標應該是股東利益最大化”,讓我說明白點,就是要讓企業安全的賺到錢。在這個賺錢的前提下,才能去強調人本,或者說你強調人本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很多比較有發言權的企業主動不動在媒體上強調這一點,是因為他要做完節目后還要回去領導他的企業,因此在公眾媒體上美化自己的形象,是對領導企業非常有益的,創業者要謹慎對待。在創業初期,所謂人本是應該做到尊重員工人格即可,對他們生活上的困難要適當了解,如果有能力的話,幫助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后顧之憂也未嘗不可,這對提升領導人個人魅力或者是員工忠誠度都很有幫助,但是一個起步的小型企業如果過分強調這一點,或者在這方面花費太多精力就沒必要了,因為小型企業你最終應該把你大部分精力放在決策和過程控制上,有時候你可以顯得兇狠一些,這對一個制度不是十分先進或者完善的公司來說,人治也是必要的,不要過多的站在職員的角度去思考,不要忘記,你要做的事情是要站在市場角度思考,照顧不照顧職員,拿錢說話更有分量。
第二,不要過分民主,尤其對于小企業來說,民主或者開明的管理模式,會導致兩個結果,控制好了,可以加大你決策正確的幾率,控制不好,會降低你決策效率不說,還會讓你的職員覺得你沒有權威性。在一個三五人,或者是十幾個人的公司,做一個決策還要到處去問行不行,還要討論半天,這樣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記住,你是一個小公司,小公司聘請的或者你請得起的人除了朋友之外,未必都是高素質人才,他們顧全大局的能力以及對市場的把握未必比你自己強很多,所以有些管理學的書上說什么開明,說什么要主動積極的溝通,說要善于傾聽,結果導致那些小企業主也跟著學人家開明學人家溝通,到了后來把自己搞得也不知所措,一塌糊涂,到了后期,可能會把職員慣壞,讓他們覺得凡事你都要和他們商量一下才好,如果不商量就要他們執行,他們會覺得很難接受,或者心理不痛快,所以前期你一定要雷厲風行,并且要有自己的理由和主見,除非你覺得你是一個決策力低下的人,或者你已經成為了一個稍大型的公司,需要一個團隊去決策經營策略以降低決策風險。事實上,如果你團結一些愿意為你工作的朋友或者職員,他們更希望你是一個頭腦清楚,非常知道你將帶領他們向哪個方向努力,以及能夠告訴他們大家的前途是否光明的人,所以在決策上,有時候你可以自己去把握的,而執行的方法和細節,你只要了解進度并且控制流程即可,其他的才是你授權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