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時,早春的寒意依然,蔡楓懿已經起床了,換好制服前往自己的養豬場。清點完數目,蔡楓懿用小木棍拍拍小豬的屁股,用自己的方式和豬寶貝們打著招呼。客戶陸續到來,挑選,過秤,開票……一直忙到7時左右,她才有功夫休息一會兒。
2004年,大學剛畢業的蔡楓懿根本沒想到自己的職業會和“豬倌”聯系在一起。“那時候的我一心想當白領,可找工作時屢屢碰壁。”一場偶然參加的農博會,觸發了蔡楓懿的靈感:民以食為天,養豬創業行不行?
幾年來,在當地政府和團組織扶持下,蔡楓懿的養豬場已小有名氣,擁有豬舍5000多平方米,存欄3000多頭,吸納了不少附近農民就業。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方針,加強就業和創業培訓,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讓更多的人想創業、讓更多的人敢創業、讓更多的人創成業……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就如何引導、扶持和鼓勵青年創業發表觀點。
青年整體創業意識不強
青年是最有條件成為創業型人才的群體。全國政協委員、寧波市副市長成岳沖認為,青年總體上文化水平較高,思維活躍,市場適應能力強。然而,“目前整個青年群體的創業意識還不夠強,即使有創業意愿,真正付諸行動的并不多。”
上海一項本地調查顯示,77.6%的大學生有創業意愿,但有創業決心的不到2%,真正創業的人就更少。對此,成岳沖認為,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年輕人仍然把相對穩定安逸、潛在風險小的崗位作為就業時的首選。“這一點,從公務員報考人數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就可見一斑。”
在他看來,“對個人而言,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但整個青年群體創業意識不足,將影響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由于青年對創業在思想上沒底,對風險認識不清,對前途沒有預期,對創業能力缺乏信心等原因,導致他們在創業上徘徊不前。”
“觀念一變天地寬”,全國政協委員張駿認為,青年應該率先轉變就業觀念,“美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占15%左右,我國僅0.3%。”
一些委員指出,除了觀念原因,青年創業還面臨不少瓶頸和障礙。例如,體制環境不順暢;創業資金獲取渠道有限;創業教育與培訓不足;創業信息交流渠道不暢等。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認為,“年輕人創業最大的瓶頸就是資金,大學生創業初期的融資相當困難,致使許多優秀的創業計劃難以付諸實施。”
朱清時委員對中國青年報記者介紹說,如今在中文語音產業處于領先地位的科大訊飛公司,當年就是在一幫科大學子的創業沖動下,由學校扶持建立起來的。
“但學校扶持肯定不能做主流”,朱清時建議,應鼓勵風險投資向青年創業企業傾斜,為青年人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