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新一屆大學畢業生又面臨人生的一次選擇。是繼續深造,打工就業,還是自主創業?2月20日解放論壇發表文章,用韋爾奇的話來鼓勵大學生投身創業:“如果人生可以有機會冒一冒險,碰一碰運氣,下一個賭注的話,那么這個機會就是現在。你可以把謹小慎微留在以后,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抓住這個機會吧!”充滿激情地鼓勵大學生創業,其情可嘉。但要成功創業除激情外,做足“準備”,就會更有底氣。
創業是社會實現“充分就業”的途徑之一,大學畢業生用“創業”帶動“就業”,來創造社會財富和體現人生意義的價值取向值得稱贊。上海曾是“冒險家的樂園”,如今昔日的“樂園”早已不復存在,但是“市場”、“交易”這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性”仍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有志者來創業。近年來一些大學生以所學所長選擇了自主創業之路,有的站穩腳跟,有的磕磕碰碰,有的迅速成功,有的屢戰屢敗。無論勝敗如何,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30年的改革開放,上海從事個體經濟創業已近30萬人;創辦私營企業的也有100萬之眾。按1800萬常住人口計算,每100人中有7.2人是“老板”,可以說,上海為創業者提供了廣闊而又有序可控的表演舞臺。
然而創業僅有激情是不夠的。有關資料表明:上海創業者年均不下四五萬人,但淘汰率也在四五成左右。最近某地工商部門一份資料顯示:2005年至今,八成大學生創業者不到一年就選擇放棄。創業者退出市場舞臺也不足為怪,但是為什么有一批大學生創業者能夠繼續揚鞭馳騁,笑傲市場?他們的成功令人尋味。筆者近年來有幸成為上海創業專家志愿團的一個成員,通過置身其間的調研,感悟到“創業難與不難”,關鍵還是看“準備”。創業要有激情,也要有理性感悟下的創業真情、市場行情、友情親情底氣的“不斷儲備”,正應了那句名言: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首先,堅定創業之追求,這是真情創業的思想準備。創業是一種“人生成本”很高的付出,它是智慧的選擇,也是“磨難”的開始。創業可以馬到成功,也可能一敗涂地。社會上流傳的“一流人才創辦企業太風險,二流人才進入機關最保險,三流人才白領高薪無驚險,四流人才只求就業也無險”,多少點出大學生創業要求之高之難。如果僅僅看重優惠政策或優厚待遇,那么,這種創業只是激情下的投機,一遇風吹草動就會擺動,甚至迷失方向。因此,以執著的性格、認真的態度、堅強的意志、人格的魅力和平和的心態,持己之長選創業之行,這是創業者首要的準備。
其次,了解創業之本行,這是對市場行情市場風險的認知準備。每個行業有各自的市場定位、交易規則、運作方式和發展趨勢,創業者只有了解自己、了解對手、了解市場,才能在遭受暫時性困難,陷入周期性困境,甚至災難性打擊時,順應規律、化險為夷,以勝不驕敗不餒而泰然處之。這是創業者必要的準備。
再次,籌劃創業之所需,這是整合友情親情資源的實力準備。創業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單打獨斗很難成功。特別對大學生而言,創業需要有一定的資金、場所;經營產品或提供服務,需要有特定對象群體;專業優勢及特長的發揮也有紅花與綠葉的關系,因此創業就預示著一種新的人際關系的形成,這種人脈關系的構筑,需要有一種情感來維系。爭取家庭的理解、朋友的支持、同學甚至兒時伙伴的相助都是創業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實力要素的儲備,包括經營謀略、方法手段的盈足充沛,這是創業者最重要的“準備”。
創業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也可以是一種經歷,所以應該寬容失敗。但是如果重視創業前、創業后的“準備”,那么這種激情必將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充分就業目標的實現,小康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作貢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