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維斌的老家在湖北鐘祥市石牌鎮(zhèn),素有“豆腐之鄉(xiāng)”的美譽。鄢維斌7歲喪父,靠著和哥哥、嫂嫂一起做豆腐、賣豆腐勉強維持生計。
1988年的大年初三,18歲的鄢維斌聽到從外地回來過年的老鄉(xiāng)說,甘肅蘭州的豆腐好賣,他就動了心思。鄢維斌一直想到外地去發(fā)展。他把自己的主意向哥哥一說,哥哥說:“要是咱們兄弟一起去,老娘怎么辦?家里的地怎么辦?”鄢維斌只好一個人到了蘭州,隨身帶有500塊錢,這是他全部的本錢。
本錢不足,鄢維斌到蘭州只能開一家10平方米小店,起名叫“石牌豆腐店”,打的還是自己“豆腐之鄉(xiāng)”的旗號。但是在蘭州折騰了一年,鄢維斌賺的錢僅夠房租和維持生活,發(fā)財是遠遠談不上,連小康都是奢望。至于他的老板夢,只好深埋心底。
這以后,鄢維斌為了做豆腐,到過北京,到過廈門,到過福州,到過長沙……好像鯉魚撒子一樣,豆腐店一路開過去,種子一種撒下去,可就是不見開花結(jié)果。
1997年,鄢維斌28歲了,在外面漂泊了整整10年。他想自己的老板夢大概是沒戲了,不如回家吧。這樣,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湖北,但是沒有回鐘祥,而是落腳在武漢。他真的不甘心,還想再搏一把。
鄢維斌在武漢楊園開了他此生的第N個豆腐店。這回他決定從品種上創(chuàng)新,從創(chuàng)新上尋找突破口,做武漢人沒吃過的豆腐。鄢維斌想到就做,從此天天跑圖書館,研究豆腐知識,又四處拜師求藝。兩個多月里,先后推出了6個品種的“新”豆腐。這使他的生意好了許多。同時他改變過去那種“雷鋒式營銷法”,開始與“下線”以利益掛鉤,通過利益結(jié)合,讓大家站到一條船上,這使他的豆腐店很快止住了虧損的局面。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2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