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來,在上海郊區采訪,掛著“生產性服務業園區”招牌的地方越來越多了。走進去看一看,聽一聽,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一則,常常是花園式的辦公環境,小橋流水之間,一棟棟辦公樓矗立其中,環境和建筑都頗有品位;二則,園區負責人信心十足:“我們這里要與陸家嘴、南京西路錯位競爭,”“我們的租金只有它們的1/5,”“我們適合于企業的研發中心、物流中心等2.5產業入駐等等”,“我們其實離人民廣場不遠,開車30分鐘內”,“再過2年,園區大門前的地鐵就要開通了”;三則,園區周邊道路寬敞,駕車族的交通也算方便。
可也有遺憾:往往一出園區,見到的是大片空曠的土地與農田,園內園外落差不小。不禁要問:那些領銜2.5產業的白領精英會愿意來郊區上班嗎?
毋庸置疑,對于郊區政府而言,2.5產業園無疑是一個新“抓手”。常常聽到的理論是:2.5產業園區有望成為市郊繼工業開發區、民營經濟城之后,又一種“招商引資”的主要模式,新的郊區經濟發動機。確實,從上海市郊多年來的發展看,工業開發區承接制造業大項目;民營經濟城主要是吸引大量民營企業注冊,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這兩大模式都成為上海市郊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近幾年來,由于土地嚴格控制,開發區吸引項目遇到困難;政府對企業屬地化的規范,也讓市郊民營經濟城遭遇發展瓶頸,由此,2.5產業園區日益受到郊區的重視,不少2.5產業區,正由過去并不成功的工業區轉型而來,尋求新路。
作為新生力量的生產性服務業能否真正青睞市郊呢?僅從概念來看,兩者之間還存在距離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趙英教授告訴記者:“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生產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從目前來看,生產性服務業有不同的分類,我國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把生產性服務業分為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生產服務業。這個生產服務業是狹義的生產性服務業,就是為制造業直接服務的研發、設計等等。”可見,2.5產業是比傳統工業和傳統第三產業更加高端、更有知識和技術含量的行業類別,這正是其重要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