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蘇南經濟較發達的農村去"駐村觀察",我們總想多聽一些創業者成功背后的故事。揚中市新壩鎮雙新村走進了我們的視野。村黨委書記孫軍介紹,在雙新村,農民創業早已是一種常態,"創業小區"便是當地農民創業的"孵化器",一個個小廠從這里起步,漸成規模后又破殼而出。而農民創業的較高成功率,主要來自多方
面的熱情幫帶。
冷其根是村里的第一代企業家,他企業的老廠房如今成為雙新村"創業小區"的安置點之一,駐扎著5家電器配套設備工廠。3月28日記者在這里采訪,冷其根指著門口正在裝卸貨物的卡車告訴記者:"這家工廠6月份要走了,企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張,現在的場地已經不夠了,要搬進市開發區了。"看老冷的神情,他一點不失落。
馬林曾經是一家電器廠里的技術員,幾年前他跳出來單獨創業。"有了創業的想法,村里就會根據你的情況進行創業指導,村里現在個體經營戶100多戶,許多都落戶在小區里。"馬林的小廠今年擴展到兩幢廠房,2008年他用工15人,創造出700萬元的產值。
全面掌握農民的創業意向,并將其導入本地的成熟產業鏈,是雙新村提高農民創業成功率的重要經驗。雙新村為每個農戶都建立一套富民檔案,通過檔案實施跟蹤引導和服務。新壩鎮電力電器產品占全國15%的市場份額,龍頭企業華鵬集團就在村里。當村里了解到華鵬集團需要絕緣隔塊,村干部便主動找到了有創業意向的村民何紀保,很快這個項目就落戶創業小區。如今,何紀保在創業小區有了10人規模的小廠,一家人的年收入達到了幾十萬。村民李元福家里有兩個小孩,負擔很重,日子很苦,幾年前利用調整宅基地的機會,村里幫他協調,讓他在家為大企業搞配套加工,日子也富裕起來。村里400多名在外跑市場的供銷員,一旦有適合的訂單,首先也都會考慮到家鄉的企業和創業者。當然,供銷員隊伍里也有不少創業者,陽光電器集團的創辦者便是其中之一,公司現在年產值可達到3千多萬。
據孫軍介紹,現在農民創業最大的門檻其實不一定是資金,而是準確的市場定位和相對穩定的銷售市場。雙新村正是抓住了這個難題進行破解。辦創業小區,搞產業集群,源源不斷地給后來的創業者帶來更多的成功機會。現在雙新村有1013戶人家,其中十幾戶村民擁有千萬家產,三四百戶村民擁有百萬家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