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鵝剛從蛋殼里孵出來時,無論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動物,都會永遠把它當作母親。我們人類的右腦同樣具有“幼鵝效應”,盡管經歷多年的滄桑,我們可能已經記不住某人的名字(左腦記憶),但至死都不會忘記那人的長相(右腦記憶)。
進入了消費者的右腦,你就可能在消費者的“瞬間決策”里獲勝。因為在決策時間不夠或者很難做出決策的情況下,左腦來不及思索,消費者往往會憑借右半腦的感受,選擇和自己感覺對應的品牌。
要找到右腦“記憶檢索”的工具,就要找到右腦能接受的方式,右腦代表的是感受、潛意識、沖動,所以強生找到了“稚嫩的寶寶”作為“記憶檢索”來激發母親的天性,力士找到了美女明星來煥發女人們愛美的天性,耐克和阿迪達斯找到了“強勢”來觸動人天性中的挑戰精神。但右腦沒有分辨力,無法區隔耐克和阿迪達斯,所以我們很難分辨耐克跟阿迪達斯的品牌有什么大的不同。誰能同時征服消費者的情感和理智,誰就是最大的贏家。
同樣,如果王老吉定位于“喝涼茶,選王老吉”,就是針對左腦的營銷。消費者要有下火的需要,涼茶的品類才有存在的意義。王老吉代表了涼茶的品類,但它并沒有為“涼茶”做嫁衣,而是聰明地選擇了右腦的“消費感受”來建立品牌,才有了“怕上火,喝王老吉”的經典案例。
即便倡導“關注消費者”,傳統營銷的重點仍然在“消費者如何看我們的產品”上,“對號入座”拋棄了對產品的關注,恰如其分去協助消費者決策,讓消費者能夠很準確地識別到自己在購買時的狀態需求,從而選擇我們早已為他準備好的商品。
讓消費者對號入座,就是讓商品與消費者的狀態匹配,這種匹配并不是像“一對一”營銷一樣,而是著眼于滿足不同人的特殊需求。通過讓消費者對產品的辨別,和對自身狀態的識別,產生恰當的對接,由此產生對號入座,進而主動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