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白手起家,據稱受盡老東家伊利的刁難和打壓,硬是在重重圍剿之中殺出一條血路,蒙牛因此誕生。6年之后,蒙牛的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就超過伊利成為全國第一。
二者輪流把持國內乳業的前兩把交椅,各自的營銷策略也是絕對的針鋒相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2005年11月,伊利集團在呼和浩特市與北京奧組委簽約,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乳制品贊助商。
第二天蒙牛即緊急向全國各媒體發出一封名為“關于奧運的稿件”的郵件,時任蒙牛副總裁的孫先紅表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曾建議伊利和蒙牛一起退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申請活動,理由是,此事花錢太多,代價太大,市委、市政府認為,同城伙伴不宜過分相爭,建議兩家一起退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申請活動,兩家企業也共同確認了《關于退出北京奧運合作伙伴申請活動的函》。
然后,伊利獨家成為奧運會乳業贊助商。蒙牛表示不滿。對這種說法,伊利予以否認,聲稱“沒這回事兒”。
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回答,“誰在撒謊”始終是筆“糊涂賬”。有一點卻很明白:那就是蒙牛的憤怒。
“兩家都不做還可以,如果一家做了,另一家肯定得跟,誰也輸不起。”
伸出來的都是黑手……
乳業專家王丁棉對記者表示,目前乳業行業最不愿看到結果是有兩個:一是不愿看到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三聚氰胺事件國內乳業深受重擊,前不久又出現“性早熟”事件,連續出現讓人擔心;二是最不想看到的是國內企業“窩里斗”,窩里斗不僅把圣元卷入其中,導致消費者對整個國內乳品企業不信任,不愿使用國產奶粉,這樣不僅打擊某一個企業,也危及整個產業。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強調,蒙牛和伊利雙方爭斗太多,“你整我我整你,歷史恩怨摻雜其中,讓乳業的競爭演變成了江湖之間的恩仇報復。結果是窩里斗,雙方受損、行業受損,外資品牌乘機而入,把國內市場白白讓給外資品牌!
事實上,從2005年開始,中國乳業的“糊涂賬”就一本接一本,“幕后有人炒作”是當時大多數行業人士的判斷。
有乳業專家指出,中國乳品行業近十年來發展非常迅速,其中一方面是得益于企業的營銷手法。但后來營銷的立足點卻慢慢走上了歪路,一是概念營銷泛濫,脫離了產品本身;二是開始熱衷于打擊同行,刻意炒作事件,同行間的攻訐越來越多,脫離了營銷本身。
利用網絡發文攻擊競爭對手,已經是“舊伎倆”了,也逐漸成為食品行業慣用的伎倆!盎蛟S以后,我們習慣一種思維,網絡上伸出來的都是黑手。這樣下去,不會有贏家,只會兩敗俱傷。”就像現在,如果此次“誣陷門”僅僅是蒙牛對伊利,圣元的“激素門”與此無關。那么,伸向圣元的黑手又是誰呢?不管是誰,肯定與中國的奶粉企業脫不了干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