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乳業惡性營銷門事件,中國國際公關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硯農在協會官方網站呼吁,廣大公共關系從業人員應堅持正確的專業方向和職業操守,堅決抵制各種違法違規行為。(10月23日《北京青年報》)
這個呼吁正巧是在22日伊利商譽受損案發生后公布的。據警方證實,巨頭之一的蒙牛一品牌經理與公關公司聯手通過論壇、博客、wiki問答等多種形式,在網絡上詆毀伊利Q Q星奶食品。這個案件除了讓具體涉案的公司蒙羞,實際上也讓消費者對公關行業的道德操守產生了懷疑。因為根據蒙牛的說法,伊利公司也曾經使用過類似手段雇傭公關公司對蒙牛進行攻擊。
這次危機凸顯了乳品與公關兩大行業的浮躁,暴露了從業人員只知道向錢看的心態。
本來,在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媒體對中國牛奶蛋白質含量偏低等問題持續關注后,消費者早已對中國的整個乳制品產生了質疑。但是還沒有等到消費者看到乳品行業用實際行動恢復人們對其的信心,兩大巨頭之間卻又開始互相抹黑、相互攻訐了。比如說中國原奶的生產仍然是是分散養殖,集中采集。這種方式帶來了巨大的管理難度和黑色空間。反觀歐美的乳品業,早已建立和健全了從配種、飼料、防疫治病到集中收奶等一整套技術上服務、生產資料供應和產品流通領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企業不首先苦練內功,卻一味壓低成本及制造各種人為的營銷概念。
雖然到目前為止,公安機關調查表明,“安勇事件”確系其個人行為,并非蒙牛集團的企業行為。但正是由于在蒙牛,每個產品的銷售額是與產品經理的收入掛鉤的,而企業又沒有為經理們設定硬性的道德底線,才會釀成這一事件。如果不是公安機關介入,公眾怎么能夠了解到真相呢?而乳品行業內部還有多少類似的事情沒有被曝光呢?
再說中國的公關行業,可能很多人早已忘卻了行業的根本是什么。根據副會長鄭硯農的話,堅持“講真話”和“公眾必須被告知真相”是公關行業成為一門管理科學的前提。但在面對企業競爭加劇、市場規模擴大時,連行業內的大公司都堅守不了底線,以“網絡打手”和“惡意營銷”等“非常規”手段實施“病態公關”,無異于飲鴆止渴自斷生路。相比歐美,雖然有些法律規定比我們國家還模糊,但因為有了行業中的領頭羊對道德的堅持,整個行業是健康的,而蛋糕也能夠越做越大。
對于大部分普通消費者,實際上對于企業的宣傳早就產生了抵抗力。當人們剛開始了解到一種新概念時,好奇心可能會促使他們去嘗試購買。但當事實一次次讓人失望,消費者一次次受騙后,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人們自然會產生逆反心理。今后很有可能出現這么樣一種情況,即不管企業怎樣宣傳,消費者永遠從負面的視角予以解讀。這種現象在中國的保健品、化妝品行業曾屢次出現。
所以不管是對于乳制品行業還是公關行業,尤其是行業中的大企業,必須開始亡羊補牢,摒棄過去的操作手法。等到整個行業徹底失去公眾信任,甚至遭受到政府強烈調控與制裁,再做什么都已經晚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