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互聯網版圖中,政府新聞網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或者說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媒體群。它們大都依托強有力的傳統媒體,在傳遞黨和政府聲音、引導輿論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們處在新媒體的前沿,卻仍然沿襲著傳統媒體的管理方式;它們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市場化搖旗吶喊,自己卻徘徊在市場的邊緣。中國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已經擁有3.84億網民,323萬個網站,普及率達到28.9%,服務方式也由單純提供信息向應用層面轉變。那么,以新華網、人民網為代表的政府新聞網站今后發展的方向在哪里?如何與商業網站開展合作與競爭?如何與市場融合同時履行引導輿論的職責?這些都是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
脫胎市場,商業網站“搶灘”在先
互聯網在中國發展的最初幾年,以提供信息服務為主要業務,因此,具有非常鮮明的媒體屬性。在互聯網發展初期,所有的網站都面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壓力,只有與資本和市場結合,才有可能生存和發展。1999年,中華網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網站,通過資本運作,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美國資本市場上第一個中國概念的網絡股。此后,新浪、搜狐、網易相繼上市,構成了中國互聯網行業一道獨特的風景。從第一批上市的商業網站到后來的從事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和技術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市場的產物。我們今天看到的都是找到了合適的商業模式,經過市場的錘煉和洗禮的成功者,而那些不符合市場要求的網絡公司早已被市場的浪潮沖刷得無影無蹤,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商業網站“搶灘”在先及其業務的不斷拓展,削弱了新聞網站本就不多的市場份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當傳統媒體還對網絡感到陌生的時候,商業網站已經辦得有聲有色;當新聞媒體涉足網絡的這幾年,商業網站更是強化了經營意識,具體表現在:一是在人力和財力上加大投入,加快技術升級,網站帶寬增加,速度大幅提高;二是加強了網站的內容建設,增加原創內容,辦出特色;三是明確了網站定位,轉為主動地在網絡市場中找準位置。同時,商業網站在過去的幾年里十分重視品牌炒作,一些大網站如新浪、搜狐、騰訊等都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搶灘”行動,在廣告上投放大量資金,有效地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政府新聞網站競爭壓力巨大。
體制原因使得新聞網站未能提前“下海”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政府部門和有影響的新聞機構都紛紛成立網站,以期豐富報道方式、拓展宣傳領域。新華網、人民網、央視網、中國網、中國日報網、中經網等重點新聞網站和東方網、千龍網、大河網等地方新聞網站共同構成了由政府主導的強大的新聞網站陣容。這些網站依托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地區優勢,朝著各自的目標邁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宣傳中國改革開放、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體制的原因,新聞網站只能在政府劃定的范圍之內發展,無論是管理方式,還是業務模式,都無法跳出體制的圈子,向更廣泛的空間發展。資產形態屬于國有,主體業務是新聞報道,經營收入依靠廣告,運營經費部分由政府劃撥,管理層屬于事業編制,領導由上級單位任命,大多數新聞網站都屬于這種狀況。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新聞網站沒有及時“下海”,將最好的時機、模式和市場讓給了商業網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