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10年已經退入后視鏡,漸漸離我們遠去,影像也開始變得模糊起來。大多數國人是在一個接一個的擔心中度過2010年的:年初經濟出現過熱跡象、年中全球經濟二次衰退的風險上升、年底高通脹成為現實。
窮人擔心漲價影響基本生活,富人更忙碌,終年炒房產、炒綠豆、炒棉花,抗擊低利率與高通脹。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年終一算賬,感覺雖然收入增長了,不過,生活好像還不如一年前。大家都沒有跑贏通脹,窮人的生活開支增加,富人也沒賺到錢。
2011年的經濟形勢很可能是前高后低,通脹是如此,增長也是如此。除非央行從年初就連續采取嚴厲的措施以緊縮貨幣政策,通脹一定還會繼續往上走,年中以前逼近10%左右也并非天方夜譚。
一旦出現這樣的情形,政府就得想各種辦法控制通脹,包括持續地加息、人民幣升值和控制信貸。這樣一來,通脹壓力自然會明顯緩解,但短期內流動性狀況會迅速偏緊,資金成本大幅上升。對投資者包括舉債過度的家庭來說,日子會變得十分艱難。
預言與現實
2010年開年,我寫了一篇短文展望中國全年經濟形勢,作了五點預測。第一,人民幣可能開始相對于美元升值;第二,盡管經濟逐步復蘇,勞動力市場壓力也許再度上升;第三,樓市可能出現適度疲軟的跡象;第四,結構失衡的矛盾將再度惡化;第五,也許政府不得不再度采取刺激經濟的手段。
當時的基本判斷是2010年全球和中國經濟將持續復蘇,但歐美等國的失業壓力不會減輕、債務負擔持續加重。中國的貿易和經常項目順差再度擴大,人民幣匯率的國際壓力重新抬頭。政府由于擔心房價泡沫對社會穩定的影響而可能采取一系列調控措施。但是,2008年年底宣布的經濟刺激方案實施完畢之后,是否有足夠的經濟動力支持高速增長卻是未知數。
把前面幾條預測與2010年的實際經濟形勢作一比較,可以說其中的第一、第三和第四條預測還比較準確。第五條不盡準確,因為政府并沒有宣布新的刺激政策,但二季度,國務院和央行同時公開明確保持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實際是從年初準備退出的決定又退了一步。對勞動力市場壓力的預言,主要是考慮到大部分政府支持的項目完成以后,是否有新的、足夠的就業機會。對于這一點,也許明后年還可以再觀察。
舊常態與新常態
2011年的經濟形勢究竟如何?國際投資界有爭論,一方說今年重新回歸舊常態,即投資還是得主要靠成熟市場。另一方卻稱今年將走向新常態,即成熟市場終將逐漸被淘汰,未來想賺錢得看新興市場。
乍看起來,雙方似乎都有道理。經濟危機過去之后,新格局正在形成。歐洲不必說了,不管對歐元區的未來樂觀還是悲觀,短期內有幾道坎需要過去。希臘之后,大家都擔心西班牙和愛爾蘭,其實,最麻煩的是意大利。意大利的勞動生產率連年下降,可是既不能用財政政策、也不能用貨幣政策作調節。悲觀的學者說,意大利除了直接減工資,只剩下退出歐元區這一條路。
美國的問題更嚴重。財政政策已經沒有回旋余地,失業率在高位徘徊、儲蓄率卻還有上升空間,這樣,消費就指望不上。美國長期主導世界經濟,主要靠兩條,一是金融實力,二是創新能力。美國大學尤其是研究生培養仍然全球第一,因為其自由的教育制度吸引了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但是,在創新能力上,美國與德國、日本、中國、印度的距離在縮小。這并非說美國就此完結了,但其相對優勢受到挑戰卻是可能的。
新興市場形勢要好得多。無論是中國、印度,還是土耳其、南非,經濟增長都非常強勁,在許多國家已經出現了過熱的現象,央行甚至開始加息。這些國家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看大宗商品消費走勢,除了石油,幾乎都不用看美國、歐洲的情況,基本上都是新興市場經濟主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