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產品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改變都有哪些?
在今天日益重視自主創新的中國,談創新其實已經不再是技術、科研、發明,然后產學研結合這些概念了。談這些概念的很多人,完全忽視了一個問題,即一個產品構思的第一天就一定要融合技術、用戶和商業模式三者,而每一個公司的每一個產品背后的靈魂人物──扮演著將三者融合角色的就是產品經理。所以我在谷歌時候,我的老板經常說一句話“未來我退休了,我不知道繼承人是誰,但是一定是一個產品經理”。
互聯網的產品跟過去的產品──軟件時代、硬件時代的產品有什么差別?
一個巨大的差別就是開發成本在過去5年內達到了一個歷史新低。在5年或者是10年前,做一個產品,VC投資往往是上百萬、幾百萬美元,但是現在10萬美元、甚至幾萬美元就可以開始做一個新的產品。當然在創投是這樣,大公司內部也是一樣。
開發成本為什么會達到歷史新低呢?
三個理由:1.開源軟件;2.云計算平臺,幫你節省了帶寬和服務器的租賃;3.網絡商店,讓你的市場營銷和售賣環節能夠做得更順、更快、更容易。當然還有支付等其他理由,都讓我們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做出一個產品,所以這也代表了產品經理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
產品經理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很多人誤認為產品經理是define features,prioritize features (定義功能,排序功能優先級),把一個產品做出來,推出去其實不是的。產品經理是overall and ongoing success of a product,就是推出這個產品,然后運營這個產品,其實運營往往要比推出更重要,而且是在整個產品周期里面。
我歸納了9點來談互聯網的產品精神:
第一,關注用戶。真正把用戶利益放在股東的利益或者公司利潤之前。同時,用戶的痛點一定可以成為產品的一個契機,比如我們看到用戶的痛點,覺得手機的流量有很大的挑戰和困難,可以想我們是不是能夠幫助用戶減少流量,這個時候就可以有UC瀏覽器這樣的產品。或者是有用戶不理解某種狀況被扣費,這個時候就有一個手機安全的機會。關注用戶是產品精神非常核心的一點。
第二,數據導向。我們希望能夠非常快地推出一個產品,能夠去嘗試,這個跟過去的產品理念不太一樣。不是說要研發,一年兩年然后做10個、20個功能,然后把產品推出去,而是要把一個非常簡單的基礎產品推出去,然后把它當作一個研究的基礎,然后看用戶怎么用這個產品,比如一半用戶用A版,一半用戶用B版。
第三,快速迭代。Launch and iterate (發布并迭代),與之對應的有一個比喻:以前我們常說“ready,aim,shoot”,就是準備好了,瞄準,然后發射,但是實際上在互聯網的微創新時代,更多的是“ready,shoot,aim”,準備好了,先發射,然后再調整,這里的aim不是說在瞄準,也就是說當你有一個靶的時候,先丟出來一個小測試飛盤,看看它要打到什么地方,然后往右偏差了,我再射再調整,所以變成了一個“迭代過程”。第一次射出去的時候也不能射得太歪,到底第一次發射要打得多準呢?有一個簡單的概念叫做MVPMinimally Valuable Product,就是這個產品是應該有價值的,但是是一個微小化的價值。價值低,但是低到還是有價值的程度,用戶愿意用,可能不會特別愛它,不會建立感情,但是他會給你足夠的軌跡,讓你來知道怎么能把功能越做越好。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