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是一家剛剛跨越了“五千萬元”門檻的園林建筑企業。最近全市建筑業大會的一組數據讓我深陷思考。寧波可以說是省內老牌建筑業大市,但現在和紹興比,差距已很大:紹興目前年營業額在10億元以上的建筑業企業有100多家,而寧波只有15家。
這不禁讓我想起寧波日報最近推出的“五千萬元現象”大討論。“五千萬元”象征了中小企業向大企業跨越的第一道坎。創業之初,大家都是奔著賺錢致富、過上好日子去的,從幾十萬元、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親力親為、埋頭苦干,終于實現了致富夢想。說實話,每年幾千萬元的銷售額,吃吃喝喝根本不是問題,錢花花也夠了。因此,如果賺錢是惟一目的,前進的腳步肯定會停下來。
我們公司做到三四千萬元的時候,我就在想,我的生活已經改善了,那么我的創業管理團隊成員呢?我的辛苦工作在一線的員工呢?他們的生活能否進一步改善,甚至達到我的生活水平?事實是,從創業最初的兩個人,到現在近百名員工,我的肩上不再只是一個小家庭,更有一個大家庭。因此公司每年都加薪,目前還計劃進行股份制改革,讓團隊、員工能共享發展成果。任何員工,跟著我一起干事業,如果工作生活得越來越開心,那就是我的榮幸,是我做大做強的最大動力。
“眼界決定品位高低,心量成就事業大小。”我認為,企業主位處企業頂端,心里是否還有更高的目標,是否有更大的雄心壯志,是否還想實現更多的人生價值,決定了企業的成長空間。先“思”再“創”,我想企業能不能實現跨越,首先要看企業主愿不愿意付出,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實現“華麗轉變”,是否準備好擔當起為社會創造財富的重任。只有核心價值觀突破了,行動才能突破。
寧波市創綠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桂林
點評
創辦企業是一種經濟行為,任何行為都有價值體系作支撐,一個人的價值觀往往決定其行為模式。沖破“五千萬元”瓶頸,必須掃除多方制約。從主觀上來講,當年銷售額到了幾千萬元,絕大多數企業主已過上了寬裕的生活,要繼續做大做強,他們需要新的價值觀的驅動。
創業是艱辛的,其實在成長過程中,企業常會遇到各種困難,企業主有時產生放棄的念頭,也屬人性使然。但是,當他們考慮到一起打拼的團隊和員工,常常是咬咬牙渡過一個個難關。這種不舍不棄的樸素情感,就是企業家本能的社會責任感。
企業是社會的經濟細胞,來自社會,必須回報社會。企業家在創造個人財富的同時,也在創造著豐厚的社會財富。做大做強就意味著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供應更多的優質產品和服務,不斷推動產業升級,打造先進生產力,更有實力投身公益事業。
當企業家跳離了單純追逐個人利益的車輪,將確保企業把可持續發展和為社會作貢獻視為最大利益,就獲得了更強勁的發展動力,也打開了全新的發展空間。
市企業家協會副會長 姚光輝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