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問題:
麥當勞提供的快餐食品價格不菲,因為歐美地區人們的收入水平較高,客人一落座很少有消費額在10美元之下的。可是8美元在中國足夠一家三口在飯館里美美地吃上一頓豐盛的午餐,而不是一份單調的快餐。
毫無疑問,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餐食品市場。肯德基找準了自己在中國市場的位置,通過建立500家特許經營連鎖店,已經在競爭中大大超過了麥當勞。然而直到2002年,麥當勞才如夢初醒,開始修改其以往的合伙經營模式,也準備搞特許經營。但是,根據歷史的經驗,特許經營模式只有在神秘感十足的時候才能積極推動,而不能等到“玫瑰凋謝”的時候再來進行。
不僅如此,麥當勞近年在中國可謂是屋漏又逢連天雨,紛擾不斷。在與肯德基的競爭中敗下陣來之后,標志性的拱門被毀,史努比滯銷,在成都的廣告牌被取消,以及在西安發生的爆炸事件 麥當勞陷入到一個狼狽不堪的境地。在這種困境下,做特許經營顯然更加難見成效。
總之,麥當勞在中國不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完全的外國人,更不應當有“過江龍撈一把就走”的心態,要真正地關心中國伙伴與客戶的利益,同他們一起成長。
學習本土化大于盲目追風
麥當勞在生產配送環節上也存在一系列嚴重的失誤。麥當勞曾與上海華聯達成一項協議,合伙使用上海華聯下屬的1500家分店。可是麥當勞的配送中心提供的仍然是價格昂貴、外國味十足的食品,難以取得中國消費者的認同。與此同時。麥當勞又推出“麥咖啡”,同星巴克展開競爭,試圖搶占都市白領階層的市場。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在青少年眼中一旦出現了什么樣的消費風潮,麥當勞總是全力跟進。但是,麥當勞并不知道,他們是在追逐著一個形同鬼怪的市場。麥當勞想做賣高檔咖啡的星巴克,但卻忘記了自己是賣漢堡包的麥當勞,因此,麥當勞更不想降價來贏得大眾市場。
麥當勞應該向McChina學習本土化策略。弗蘭克·袁(FrankYoen)是一位來自英格蘭的企業家,他開辦了一家快餐連鎖企業,名字叫McChina,麥當勞的英文名字叫McDonald。于是,麥當勞將McChina告上法庭,認為“Mc”這個字母前綴侵犯了它的商標權。但是,McChina贏得了這場官司,喜歡弗蘭克·袁的人認為裁決是公正的,他們說:“消費者在McChina總能找到合乎口味的食品。”可是在麥當勞卻找不到,所以在“McDonald”和“McChina”之間并不存在所謂的侵權問題。
不可否認,麥當勞仍是一家非常優秀的企業,而且我也為麥當勞的美國總部提供了多年的營銷戰略咨詢服務。這里提出的問題是:麥當勞要如何應對戰略性預警?我認為關鍵是麥當勞如何能夠重新“找回”創新能力,向McChina、 肯德雞們學習,在中國靈活地經營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人需要的生意,而不是墨守成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