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TCL曾經做過一款產品,叫信息家電。信息家電的核心意思就是試圖讓一個屏幕承擔多個功能,既可以放電視,又可以顯示電腦主機傳來的信號。公司把這個屏叫做“HID”,當時運作這款產品的陣容也很豪華,是由吳仕宏和楊偉強擔綱的。熟悉TCL的人都知道,這兩位在這個公司里,當時都屬于大佬級人物。
以這樣的口吻提及這款產品,讀者差不多就知道它將是一個豪華團隊推出的失敗案例。現在,中等收入的家庭里,一戶人家差不多都會有十幾塊屏幕,有電腦的、電視的、手機的、電子相框的、音樂播放機的屏幕,等等。比爾·蓋茨當年有個愿望,要讓每張桌子上都有一臺電腦。他當年的愿望基本已經成為了現實。在屏幕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細分的情況下,當初TCL推出的多功能屏幕,顯見得與社會的潮流是相反的。屏幕不是個珍貴東西,消費者肯定希望它越來越擁有強大的單一功能,但TCL卻費力地去做它的多功能,這就違反了消費者的期望,失敗是必然的。
不過,我倒無意去否定TCL公司以及李東生和他的團隊。雖然這款產品失敗了,但我們從失敗的努力中可以看到他們努力創新的痕跡。因為信息家電本身其實是體現了一種思想的,只是這種思想與現實的發展趨勢相反而已。
在一流中國公司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思想。比如說洗衣機要能洗地瓜;衣服要正反面都能穿;公文包里要有名片夾;食品要能保;手機要能取代照相機的高清晰度,還要能放音樂;要細舉起來,這種產品太多了。總結諸如此類的產品有三個字,那就一定要多功能,就像TCL的信息家電一樣,最好是一件商品把所有的活兒都干了。
這種產品,有些在早期的市場上還獲得了成功。比如說能洗地瓜的洗衣機,據說海爾拿它主打農村市場,受到了歡迎。不管洗地瓜的洗衣機是不是真的成功過,但保健食品風靡一時肯定是真的。
不過我們知道,那都是中國社會步入繁榮之前的事情。彼時,一方面消費者手里的錢很緊,希望買一件商品解決多個問題;另外一方面是關于商品的知識也不多,比較信任廠商的說法,因此這些產品能夠大行其道。不過到了現在,不要說能洗地瓜的洗衣機不見了蹤影,保健食品恐怕也不會有機會再像以前那么深入人心了。人們會清楚地知道,食品就是食品,指望它能保健,很難。
國內的第一代企業家對于中國從貧困走向繁榮的記憶深刻,很可能就導致他們的誤區。不過對于繁榮之后的消費描述,國內經濟學界卻沒有人去做,我們的經濟學家們忙著成為政府的智囊,尤其是喜歡批評80后的青年人,卻忘了他們可能是時尚的發源地和新潮流的代表者。
年輕人喜歡什么?這是真正的商業經濟學者們該追問的,也應該是企業家們該去實現的。比如,我就不知道為什么年輕人這么喜歡蘋果公司的產品。但我模糊地知道,可能這就是趨勢,人們從貧困走向繁榮之后,很可能就意味著對商品標準要求的提高。年輕人對蘋果的喜愛,不是因為別的,正是因為它符合了他們心里的那個標準。如果我們說商品可以分粗制濫造品、工業品和藝術品的話,那么蘋果的產品基本都屬于藝術品級的。而一個年輕人,不管他有多貧窮,他至少會想擁有一件藝術品級的產品。如果加上對于IT的偏好的話,那么蘋果的產品就幸運地成為“那一個”。
我們對于時尚的概念,幾乎每一代都是從年輕人那里得來的。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的牛仔褲、長發、墨鏡,還是被當時的老頑固們稱為“短袖套頭衫”的T恤,都是年輕人首先喜愛然后進入主流社會的。如果年輕人連創造時尚的權利都失去了話,那么他們就只能造反了。
企業家的誤區是事實,不過答案卻不能在他們身上找。如果說科學是研究自然的,那么商業就是研究人的。想想中國企業也真可憐,他們沒有好的科學研究機構做后盾,也沒有好的商業研究機構做后盾,企業家們其實大多只能靠猜和抄來做公司。這對中國社會來說,是一個悲哀。對于企業之間的國際競爭來說,差不多就像是把赤手空拳的士兵送上戰場一樣。
如果政府有空,是不是該想想這事兒?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