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饑渴匱乏的背后,外資企業對中國本土高管的限制、企業被收購后資本對職業經理人的放逐、百萬年薪后職業經理人的上升空間和天花板……鐵打的營 盤流水的兵,在各種元素博弈后,近年來業內不少曾經大名鼎鼎的職業經理人都共同選擇了轉型創業。
從一家知名零售企業辭去高管職務的R先生開了一家設計公司,兩年來他在**群頭像變亮的次數越來越少。“與其在網上消磨時間,還不如和公司里的 人開個會,討論一下手頭現在這個項目的修改方案”。R先生說,現在是創業初期,一切還都不定型,他既是老板又是工兵,過多的社交和網絡朋友將分散他的精 力,加重時間成本。
與R先生有著同樣經歷的創業者不在少數。創業并非傳說中的“伊利西亞”,對于那些放棄了大公司的安逸環境、豐厚收入和曾經的呼風喚雨的經理人來 說,創業可以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
先做還是先想?
創業者其實并不希望十全十美的演出,他們的目的就是推進項目完工然后有所收益。而在這一過程中,即便再成功的創業家也可能犯錯,因此只要有四成 的把握,他們就敢投資。這種冒險精神是在職業經理人職位上難以培養出來的。
“職業經理人和創業者在價值取向的差異,往往會成為其創業的障礙。”之前在一家商業地產公司任高層,如今已成功打造多家商場的老鄒向記者表示, 高級職業經理人往往具有較好的教育背景和個人素養,因此他們有知識、技能、意識、觀念、信仰等條條框框,做事之前搜集一大堆資料進行評估和研究,然后再決 定項目是否可行。
然而許多成功的創業家并不會花太多時間去作研究或進行深入的分析。反觀那些常作規劃的人,卻不時被迫丟棄辛苦做好的策略計劃一再重新來過。而那 些花太多時間從事研究、思索事務及精心策劃未來的創業家,比其他未多加考慮即掌握商機的人,更不容易在創業的頭三年存活下來。
但也不能說許多成功的創業家都傾向盲目地冒風險。相反地,他們是在僵化的制式規劃模型與全然不作任何規劃這兩個極端的中間地帶,選擇用一種成本 低且能掌握時效的方法。這與大多數人的認知恰好相反。創業者其實并不希望十全十美的演出,他們的目的就是推進項目完工然后有所收益。而在這一過程中,即便 再成功的創業家也可能犯錯,因此只要有四成的把握,他們就敢投資。
他們通常都是先做了再說,時有即興之作。成功的創業者懂得妥協變通,情況一有變化,就立即改變策略,問題出現后再尋求解決之道,這種冒險精神是 在職業經理人職位上難以培養出來的。所以,在很多時候,職業經理人十分看不慣老板的某些做法,于是就會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取向帶到了自己的創業現場。尤 其是高級職業經理人,年齡越大,越難調整其價值取向。在轉型初期,很多人在這一問題上表現糾結。有些調整不當,要么重新回歸職業經理人,要么創業失敗。
開船還是造船?
有開船能力的人重在約束、穩定、規范、追求績效和效率,化繁為簡是其突出特征;而有造船能力的人重在激勵、創新、靈活,追求收入利潤,無中生 有、以小博大是其基本要素。
選擇了創業就等于選擇了賽跑馬拉松,但在從職業經理人轉型到創業者的過程中,有一個敏感而又棘手的話題不得不提。
在一些尚處于起步階段的企業中,老板的經營思路和管理方式經常對公司的潛在危機視而不見,比如公司的管理變來變去。而對從職業經理人轉型的創業 者來說,他們通常在企業創建初期,就將管理放在先要位置,有些更是將此前先進經驗修改后拿來套用。前一種老板給企業埋下了炸彈;而后一種老板則讓企業缺乏 生存能力。
這就像哈姆雷特的難題,企業同樣面臨先發展還是先管理的問題?
“任何企業在初創階段,是絕不可能做到如大企業一樣規范化管理的。”從職業經理人轉型服裝區域代理的吳生在經過多年摸索后向記者表示,對創業企 業來說,如果一步到位地把各大企業的規范化管理體系遷移到創業企業中,不僅是行不通,還很可能是帶領企業走向死亡的第一步。“大企業之所以那樣做,因為那 是他們自身發展的必然產物或者企業成長 歷 史的沉淀。”
創業者早期更關注現金流量、未來資金需求與控制,也就是燒錢的速度,這與大公司較注重營業額及利潤,以及每股盈余的追求,其財務的管理重點大為 不同。“做公司副總的時候,我分管的目標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提高產能,其他營銷、銷售、推廣的業務由其他專人負責。”現在一家網站任董事長和總裁的王軍表 示,但自己創業后,不僅要負責所有業務,最重要還要讓企業盡快有盈余。“前三個月,我每天都在計算股東的融資還能維持多久。每天早上睜眼醒來,我就告訴自 己,今天要進賬多少,不然連員工工資都負不起。以前都是人家發錢給我,現在我要到處找錢,付員工薪水。”
有錢不一定能創業,但創業不能沒有錢。這正如造船和開船,做職業經理人就是開船者,創業者是在造船,開船的沒有造船的能力,而造船除了技術還要 資金。職業經理人往往擁有很強的管理能力,然而企業在最初創業階段主要不是靠管理能力,而是靠經營能力,需要你拳打腳踢掙來錢把公司養活下來。如果僅僅是 恪守成熟企業或成長企業的管理套路,過于按部就班,結果很可能是把基礎底子打得很牢靠,但企業沒有等到開花結果便提前夭折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