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才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體,其存量水平和發展狀況決定了國際金融中心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世界主要國際金融中心都凝聚了大批拔尖的國際金融精英。例如,紐約金融從業人員超過80萬,倫敦也有40萬金融專才,紐約和倫敦金融從業人員占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2%。但是,上海目前的金融從業人員不到24萬,金融從業人員的比例只有3%左右。
自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成為國家戰略以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人才高地就成為上海落實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目前,上海已經著手培養和集聚的金融人才類型主要包括:研究、管理、經紀、支付清算、風險投資、風險控制、衍生品開發等,他們正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但是,有一類新興的群體卻被忽視了,那就是金融創業人才:他們往往有著較高的學歷,甚至國外一流金融機構的工作經歷,希望圍繞金融產業鏈,開展財富管理、投資顧問、產品研發、信息技術、征信評估等創新創業。金融創業人才能夠將金融領域內的新興技術快速運用到實踐當中,能夠加速金融資源的集聚和配置,有效推動金融資本和實體產業的粘合,他們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推動力。金融創業企業既是上!皠撔买寗、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屬于服務業的高端業態,又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有力助推器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內,為傳統金融業態注入新的活力。與高科技創業企業一樣,金融創業企業一旦成功,同樣可以成為金融領域讓人矚目的領軍企業。
作為新興群體的金融創業人才和金融創業企業在上海集聚和發展還存在一系列障礙。比如,創設金融創業類企業門檻高、手續繁瑣,在美國注冊一個投資顧問公司只需要1美元,在日本僅需要1日元(約合8分錢人民幣);一些金融創業的新業態還不被有關部門和大眾所認識,國內金融創業中“財富管理”、“資產管理”還不屬于工商注冊登記允許的行業類別;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的集中度較高,創業類金融企業在被國有企業把持的金融市場上機會少之又少,在投資顧問、產品銷售、財富管理等領域都因為從業年限、資本實力等原因而被拒之門外;國內資本市場尚不完善,新進的金融創業人才往往勢單力薄、成為市場上的“弱勢群體”,在規則制定中受到一些大的市場參與主體的歧視排擠;國內金融業整體稅負較高,稅種偏多、稅制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西方國家金融企業營業稅率在1%以下,中國金融業營業稅稅率為5%,不僅高于制造業增值稅實際稅負,也高于服務業(除娛樂業外)4%的營業稅平均水平。
今年8月發布的《上海金融領域“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標志著上海正努力開創“十二五”時期金融人才發展新局面。上海著力營造高包容性、高開放性的金融生態環境,吸引更多的金融創業企業和金融創業人才扎根。緊跟國際金融業態發展的最新方向,降低金融創業類企業市場準入門檻,打破不合理的行政性壁壘,為金融創業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同時,著力優化金融人才發展環境,完善金融領域緊缺人才開發目錄,制定和健全有利于金融創業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促進各類金融創業人才創新創業、激發人才活力、發揮人才作用、科學評價人才績效,為金融創業人才和金融創業企業發展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稅制結構,做好歸國金融創業人才的保障工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