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份的《福布斯》雜志上,中歐商學院教授李秀娟預測到,“未來10到20年,將是中國民間財富從第一代創業者轉向第二代的高峰期”。因為中國的家族企業大多創辦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正是中國政府允許私人創辦企業的早期階段。而根據統計,民營企業500強的當家人平均年齡為46歲,按照中國人60-65歲之間退休的慣例,這些企業將會進入交接班的高峰期。
但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第二代們,準備好了么?
美林全球財富管理(Merrill Lynch)和凱捷顧問公司今年10月發布的《亞太區財富報告》,提醒著中國民營企業接班可能的困境。根據這份報告,“88%的亞太區(除日本)富裕客戶以及75%的日本富裕客戶均認為下一代日后缺乏妥善管理財富的能力。”這預示著第二代的繼承者們將面臨的諸多問題。
同時,根據美林的統計,亞太區(日本除外)的富裕人士財富中,57%的財富來自經營本身的業務,只有23%來自繼承財富,這說明亞太區財富結構還屬于第一或第二代。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西方的富裕家庭往往將大部分以信托、債券、保險這樣的機構形式進行投資,因此他們的家族財富積累常常延續到第四代或者第五代 。
因此,西方很多大公司在歷經百年之后還能基業長青,我們也能見到諸多那些為家族所有的企業至今仍然是商業世界的璀璨的星系。著名的案例則有沃爾瑪、寶馬、福特、三星、LG、愛瑪仕、Ferragamo,Gap和《紐約時報》,這些集團基本為某個家族所有或控制。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家族企業的傳承往往具有更大的難度,一代代的管理者要歷經漫長的考驗 大蕭條、戰爭、自然災害、市場環境的突然改變、甚至核心領導人的突然去世,都會為家族企業的傳承造成了障礙。
根據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荷蘭銀行2007年進行的研究,大約只有30%的家族企業能延續到第二代,能延續到第三代的只有10%;家族糾紛及手足之爭是導致家族生意沒落的常見原因。
中國人對公開討論生死和繼承的禁忌、長久以來形成的由家族長輩控制財富的觀念,會讓家族企業的財產繼承變得更加復雜。
而中國家族企業所有者對財富進行專業投資和管理的觀念也很淡漠。一份對中國家族企業的調查顯示,只有不到30%的掌門人們會選擇,當他們的子女不愿或者能力不足夠匹配繼承家族企業時,會選擇聘請職業經理人。
家族企業的繼承問題,無疑也將影響未來二十年民營經濟的活躍程度。在一些順利實現代際更替的家族企業,比較著名的例子有萬向集團的魯冠球和魯偉鼎父子,紅豆集團的周海江和周耀庭父子,以及格蘭仕集團的梁慶德和梁昭賢父子等等。在實現家族企業的順利接班時,也往往有一些確定的經驗和教訓可供遵循。
首先,可將龐大的家族企業業務分割成損益情況清楚的子業務,并交由不同的子女/兄弟去管理不同的業務,這樣可以避免所有的人在負責一塊共同的業務時,會導致因為產權的模糊,而導致子女因權責不清晰而喪失責任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